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背景介绍 | 第17-21页 |
2.1 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2.2 学术背景 | 第18-19页 |
2.3 作者生平及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第3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3页 |
3.1 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都造成了生态问题 | 第21-25页 |
3.1.1 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性 | 第21-22页 |
3.1.2 改良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护 | 第22-24页 |
3.1.3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3.2 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现实中已经出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某种初级形式 | 第25-27页 |
3.2.1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和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建立的生态系统 | 第25-26页 |
3.2.2 哥伦比亚高原上的给维塔斯社区 | 第26页 |
3.2.3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生态社会主义萌芽 | 第26-27页 |
3.3 社会变革的实现途径: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 | 第27-30页 |
3.3.1 领导力量:生态社会主义政党 | 第27-28页 |
3.3.2 革命主体:反资本主义力量 | 第28-29页 |
3.3.3 革命过程:由“生态系综”到“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 | 第29-30页 |
3.4 未来社会:以生态为中心的快乐生产 | 第30-33页 |
3.4.1 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30页 |
3.4.2 生态化生产 | 第30-31页 |
3.4.3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生产与分配制度 | 第31-32页 |
3.4.4 自由、民主、平等 | 第32-33页 |
第4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改造 | 第33-43页 |
4.1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 | 第33-38页 |
4.1.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3-34页 |
4.1.2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第34-35页 |
4.1.3 革命方式 | 第35-37页 |
4.1.4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 第37-38页 |
4.2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改造 | 第38-43页 |
4.2.1 以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 | 第38-39页 |
4.2.2 以生态标准代替阶级标准 | 第39-40页 |
4.2.3 以生态为中心代替以生产为中心 | 第40-43页 |
第5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改造的合理性评价 | 第43-51页 |
5.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具时代性 | 第43-44页 |
5.2 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生态原则 | 第44-46页 |
5.3 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46-47页 |
5.4 革命主体的分散性和革命方式的不可行性 | 第47-48页 |
5.5 未来社会的理想化 | 第48-51页 |
第6章 克沃尔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 第51-55页 |
6.1 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经济 | 第51-52页 |
6.2 建设生态社会主义政治 | 第52-53页 |
6.3 建设生态社会主义文化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