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假释检察监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3-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7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减刑、假释检察监督概述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内涵界定 | 第19-21页 |
一、减刑检察监督 | 第19-21页 |
二、假释检察监督 | 第21页 |
第二节 应然目的 | 第21-23页 |
一、根本性目的——实现刑罚目的 | 第22页 |
二、正当性基础——保障程序公正 | 第22-23页 |
三、制度性目的——制约减刑、假释权 | 第23页 |
第三节 历史沿革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减刑、假释检察监督机制 | 第26-38页 |
第一节 立法与司法现状 | 第26-29页 |
一、事前监督——审查执行机关抄送减刑、假释建议书 | 第26-27页 |
二、事中监督——检察机关派员参与减刑、假释裁判 | 第27-28页 |
三、事后监督——检察机关提出书面纠正意见 | 第28-29页 |
四、配套制度——备案审查制以及执行信息公开制 | 第29页 |
第二节 立法与司法中的不足 | 第29-33页 |
一、检察机关介入提请阶段仍较晚 | 第30-31页 |
二、减刑、假释裁判程序行政化 | 第31-32页 |
三、事后监督环节监督方式单一 | 第32页 |
四、服刑人员参与度低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原因探析 | 第33-38页 |
一、检察资源缺乏导致介入较晚 | 第33-34页 |
二、检察监督权薄弱导致监督方式单一 | 第34-35页 |
三、裁判程序定位不明导致行政化 | 第35-36页 |
四、权利保障意识淡薄导致服刑人员参与度低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域外减刑、假释检察监督制度考察与分析 | 第38-46页 |
第一节 俄罗斯模式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法国模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域外相关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 第40-46页 |
一、刚性检察监督权 | 第40-42页 |
二、减刑、假释程序司法化 | 第42页 |
三、上诉、抗诉监督方式 | 第42-43页 |
四、多重主体监督模式 | 第43-44页 |
五、服刑人员参与度高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我国减刑、假释检察监督机制完善 | 第46-55页 |
第一节 制度完善构想 | 第46-52页 |
一、服刑人员提请减刑、假释程序构想 | 第46-48页 |
二、减刑、假释司法化程序构想 | 第48-50页 |
三、多重监督方式构想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检察工作完善构想 | 第52-55页 |
一、检察资源的重新配置 | 第52-53页 |
二、树立正确监督意识 | 第53页 |
三、革新减刑、假释监督技术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