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写符号对照表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5页 |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15页 |
1.2 适体概述 | 第15-19页 |
1.2.1 适体的定义和筛选 | 第15-16页 |
1.2.2 适体的优点 | 第16-17页 |
1.2.3 凝血酶适体与凝血酶的结合作用 | 第17-18页 |
1.2.4 ATP适体与ATP的结合作用 | 第18-19页 |
1.3 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 第19-24页 |
1.3.1 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概述 | 第19页 |
1.3.2 适体的固定方式 | 第19-21页 |
1.3.3 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分类 | 第21-24页 |
1.4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 | 第24-29页 |
1.4.1 石墨烯 | 第24-27页 |
1.4.2 氧化石墨烯 | 第27-29页 |
1.5 银纳米簇 | 第29-31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55页 |
第二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信号放大作用的免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 第55-83页 |
2.1 前言 | 第55-57页 |
2.2 基于氧化石墨烯信号放大作用的免标记型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 第57-67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2.2.1.1 仪器与试剂 | 第57页 |
2.2.1.2 传感器的制备及测试原理 | 第57-58页 |
2.2.1.3 测试方法 | 第58-59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2.2.2.1 电极组装过程的EIS和CV表征 | 第59-60页 |
2.2.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60-61页 |
2.2.2.3 GO对电化学活性探针MB的信号放大作用 | 第61-62页 |
2.2.2.4 传感器对TB的DPV响应 | 第62-64页 |
2.2.2.5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64页 |
2.2.2.6 目标传感器在人血清样品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2.2.2.7 不同传感器对凝血酶的分析性能比较 | 第65页 |
2.2.3 结论 | 第65-67页 |
2.3 基于氧化石墨烯平台的免标记型高灵敏ATP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 第67-83页 |
2.3.1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2.3.1.1 仪器与试剂 | 第67页 |
2.3.1.2 传感器的制备 | 第67-68页 |
2.3.1.3 测试方法 | 第68-69页 |
2.3.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2.3.2.1 电极组装过程的EIS和CV表征 | 第69-70页 |
2.3.2.2 GO对电化学活性探针MB的信号放大作用 | 第70-72页 |
2.3.2.3 传感器对ATP的DPV响应 | 第72-73页 |
2.3.2.4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73页 |
2.3.2.5 目标传感器在人血清样品中的应用 | 第73-74页 |
2.3.2.6 不同传感器对ATP的分析性能比较 | 第74页 |
2.3.3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第三章 基于电化学还原石墨烯和PEI@AgNCs信号探针的免标记型电化学适体传感器 | 第83-119页 |
3.1 前言 | 第83-8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6-8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86-87页 |
3.2.2 电化学测试方法和条件 | 第87页 |
3.2.3 PEI包裹的银纳米簇(PEI@AgNCs)的制备 | 第87页 |
3.2.4 电极修饰方法的探究 | 第87-88页 |
3.2.5 目标传感器的制备过程和测试原理 | 第88-89页 |
3.2.6 共振光散射实验 | 第8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6页 |
3.3.1 电极修饰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 第89-92页 |
3.3.2 PEI、GO、rGO、ABA以及PEI@AgNCs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 | 第92-95页 |
3.3.3 GO自组装-电沉积混和还原法中电化学还原条件的优化 | 第95-98页 |
3.3.4 GO的电化学还原图谱分析 | 第98-100页 |
3.3.5 电极修饰过程的EIS和CV表征 | 第100-101页 |
3.3.6 ATP适体传感器对ATP的分析应用 | 第101-104页 |
3.3.7 凝血酶适体传感器对凝血酶的分析应用 | 第104-106页 |
3.4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还原石墨烯和PEI@AgNCs电催化活性的无酶型H_2O_2电化学传感器 | 第119-141页 |
4.1 前言 | 第119-12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21-12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121-122页 |
4.2.2 电化学测试方法和条件 | 第122页 |
4.2.3 PEI包裹的银纳米簇(PEI@AgNCs)的制备 | 第122页 |
4.2.4 电极修饰方法的探究 | 第122-123页 |
4.2.5 传感器的制备过程和测试原理 | 第12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1页 |
4.3.1 电极修饰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 第123-125页 |
4.3.1.1 不组装PEI@AgNCs的修饰电极对H_2O_2的CV响应 | 第123-124页 |
4.3.1.2 组装PEI@AgNCs后的修饰电极对H_2O_2的CV响应 | 第124-125页 |
4.3.2 GO的电化学还原图谱 | 第125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25-128页 |
4.3.3.1 CV法还原氧化石墨烯时扫描圈数的优化 | 第125-127页 |
4.3.3.2 PEI@AgNCs组装时间的优化 | 第127-128页 |
4.3.4 电极修饰过程的EIS表征 | 第128-129页 |
4.3.5 传感器对H_2O_2的分析应用 | 第129-130页 |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30页 |
4.3.7 目标传感器和其它基于银纳米材料的H_2O_2电化学传感器分析性能比较 | 第130-131页 |
4.4 结论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1页 |
第五章 电化学还原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4-硝基酚的分析检测 | 第141-169页 |
5.1 前言 | 第141-14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43-145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143-144页 |
5.2.2 电化学测试方法和条件 | 第144页 |
5.2.3 电极修饰方法的探究 | 第144页 |
5.2.4 传感器的制备过程和测试原理 | 第144-1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5-159页 |
5.3.1 电极修饰方法的探究 | 第145-148页 |
5.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48-153页 |
5.3.2.1 PEI自组装时间的优化 | 第148页 |
5.3.2.2 GO自组装时间的优化 | 第148-150页 |
5.3.2.3 HAuCl_4浓度的优化 | 第150页 |
5.3.2.4 电化学还原GO时pH的优化 | 第150-151页 |
5.3.2.5 电化学还原HAuCl_4时pH的优化 | 第151页 |
5.3.2.6 电化学还原GO时扫描圈数的优化 | 第151-152页 |
5.3.2.7 电化学沉积金纳米时扫描圈数的优化 | 第152-153页 |
5.3.2.8 4NP测试液中pH的优化 | 第153页 |
5.3.3 GO和HAuCl4的电化学还原图谱 | 第153-154页 |
5.3.4 修饰电极形貌表征(SEM) | 第154-155页 |
5.3.5 电极修饰过程的CV表征 | 第155-156页 |
5.3.6 传感器对4NP的分析测定 | 第156-157页 |
5.3.7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157-158页 |
5.3.8 传感器在实际样品中的分析应用 | 第158-159页 |
5.3.9 目标传感器与其它电化学传感器对4NP的分析测试性能比较 | 第159页 |
5.4 结论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全文总结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