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超、跨音速压气机概述 | 第11-12页 |
1.2.1 超、跨音速压气机发展历史 | 第11页 |
1.2.2 跨音速轴流压气机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跨音速压气机气动设计方法 | 第12-15页 |
1.3.1 早期压气机的气动设计与模型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2 现代压气机气动设计方法 | 第13-15页 |
1.4 压气机叶片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压气机的失速研究 | 第17-20页 |
1.6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1-26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控制方程 | 第21-24页 |
2.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22-24页 |
2.3 计算网格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跨音级压气机的设计 | 第26-37页 |
3.1 跨音速压气机气动设计方法 | 第26-29页 |
3.1.1 一维设计方法 | 第26-28页 |
3.1.2 S2反设计方法 | 第28-29页 |
3.2 跨音速压气机气动设计流程 | 第29-31页 |
3.3 跨音速压气机工作特点及关键参数的选择 | 第31-32页 |
3.4 某型跨音速压气机的设计 | 第32-34页 |
3.4.1 设计的目的与背景 | 第32-33页 |
3.4.2 气动设计过程 | 第33-34页 |
3.5 设计结果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跨音级压气机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37-66页 |
4.1 压气机变工况研究 | 第37-46页 |
4.1.1 不同背压下马赫数云图的变化 | 第37-39页 |
4.1.2 不同背压下叶顶流线的变化 | 第39-40页 |
4.1.3 不同背压下静压系数分布的变化 | 第40-41页 |
4.1.4 不同背压下机匣处静压分布 | 第41-42页 |
4.1.5 不同背压下叶顶涡量变化 | 第42-45页 |
4.1.6 不同背压下熵增及低能团位置 | 第45-46页 |
4.2 三维激波结构 | 第46-64页 |
4.2.1 激波三维结构整体分析 | 第46-58页 |
4.2.2 低于设计背压背压下具体激波分析 | 第58-60页 |
4.2.3 设计状态至失速状态下具体激波分析 | 第60-64页 |
4.3 变转速失速状态分析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导叶对跨音级压气机的影响 | 第66-75页 |
5.1 设计转速下导叶转动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5.1.1 导叶转动对压气机效率的影响 | 第66页 |
5.1.2 导叶转动对压气机流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 设计转速设计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特性分析 | 第67-70页 |
5.2.1 设计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熵增分析 | 第67-68页 |
5.2.2 设计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涡量分析 | 第68-69页 |
5.2.3 设计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三维激波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5.3 设计转速失速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特性分析 | 第70-74页 |
5.3.1 失速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熵增分析 | 第70-71页 |
5.3.2 失速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叶顶流线及低能团分析 | 第71-72页 |
5.3.3 失速工况下不同导叶安装角三维激波结构分析 | 第72-74页 |
5.4 特性线分析 | 第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