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22页 |
1.1 城市非点源负荷定量化污染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1.1 非点源污在染定量化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1.2 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11-13页 |
1.1.3 国内外有关城市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的不足 | 第13页 |
1.1.4 研究模型选择 | 第13-16页 |
1.2 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研究 | 第16-18页 |
1.2.1 国内外有关城市雨水沉降特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城市雨水径流颗粒物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介绍 | 第18-22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2 SWMM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及搭建方法 | 第22-32页 |
2.1 国内外 SWMM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1.1 应用于径流雨水面源污染的预测与控制 | 第22页 |
2.1.2 SWMM 模型参数选择、率定优化方向 | 第22-23页 |
2.2 SWMM 模型水质系统介绍 | 第23-26页 |
2.2.1 SWMM 模型简介 | 第23页 |
2.2.2 SWMM 模型结构 | 第23-24页 |
2.2.3 SWMM 水质模型原理 | 第24-26页 |
2.3 SWMM 水质模型搭建基础及方法 | 第26-32页 |
2.3.1 SWMM 整体建模流程 | 第26-27页 |
2.3.2 SWMM 水量模型搭建方法 | 第27-28页 |
2.3.3 SWMM 水质模型搭建 | 第28-32页 |
3 滇池东岸截污干渠内水质模型构建及率定 | 第32-54页 |
3.1 滇池东岸截污干渠内水质模型搭建 | 第32-39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3页 |
3.1.2 研究区域水质模型构建 | 第33-39页 |
3.2 模型参数识别、率定及校验 | 第39-50页 |
3.2.1 水质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39-42页 |
3.2.2 水质参数率定结果分析 | 第42-50页 |
3.3 干渠模型东岸段最终模型取值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4 滇池东岸截污干渠内水质模型应用 | 第54-78页 |
4.1 雨水干管水质水量双峰错峰研究 | 第54-61页 |
4.1.1 雨水干管水质水量双峰时间间隔与相关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4.1.2 雨水干渠、干管沿程水质峰、水量峰到达时间研究 | 第57-61页 |
4.2 污水渠出口水质规律 | 第61-70页 |
4.2.1 实际降雨下(不同降雨等级)污水厂进水冲击 | 第62-65页 |
4.2.2 设计降雨(不同重现期)对污水厂进水冲击 | 第65-70页 |
4.3 雨水渠出口水质规律 | 第70-76页 |
4.3.1 实际降雨下(不同降雨等级)雨水渠出口水质变化规律 | 第70-72页 |
4.3.2 设计降雨(不同重现期)雨水渠出口水质变化规律 | 第72-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不同排水体制节点水质水量规律分析 | 第78-94页 |
5.1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东岸段运行现状及水质水量分析 | 第78-79页 |
5.1.1 监测点位置布置 | 第78页 |
5.1.2 环湖截污干渠东岸水质结论 | 第78-79页 |
5.2 不同排水体制节点水质规律研究 | 第79-92页 |
5.2.1 监测点布置 | 第79-80页 |
5.2.2 实测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5.2.3 常规水质指标规律研究 | 第81-84页 |
5.2.4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5.2.5 不同排水体制节点 COD、TN、TP 形态分布 | 第85-88页 |
5.2.6 不同排水体制节点 COD、TN、TP 沉降性能 | 第88-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不同排水体制节点粒径分布规律分析 | 第94-108页 |
6.1 不同降雨场次,不同节点粒径分布特征 | 第94-97页 |
6.1.1 同场降雨(8 月 8 日)不同节点(分流制与合流制)粒径分布特征 | 第94-96页 |
6.1.2 同监测点不同降雨场次粒径分布特征 | 第96-97页 |
6.2 不同排水体制、不同降雨特性粒径区域分布特征 | 第97-100页 |
6.3 径流过程中颗粒粒径变化与污染物关系 | 第100-102页 |
6.4 粒度分选性研究 | 第102-106页 |
6.4.1 分选系数与平均粒径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6.4.2 不同排水体制分选系数比较 | 第104-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7 总结 | 第108-112页 |
7.1 水质模型部分 | 第108-109页 |
7.2 实测水质部分 | 第109-110页 |
7.3 不足与进一步工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目录 | 第118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与工程活动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