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农村生产服务业论文

基于“农超对接”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第10-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2 研究框架第11页
        1.3.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2页
    1.5 本章小结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3页
        2.1.1 生鲜农产品第13页
        2.1.2 生鲜农产品物流第13页
        2.1.3 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第13页
    2.2 “农超对接”的研究综述第13-15页
        2.2.1 “农超对接”的概念第14页
        2.2.2 “农超对接”的物流运作模式第14页
        2.2.3 “农超对接”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第14页
        2.2.4 “农超对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第14-15页
    2.3 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综述第15-17页
        2.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页
        2.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2.4 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的研究综述第17-19页
        2.4.1 国外研究综述第17-18页
        2.4.2 国内研究综述第18-19页
    2.5 本章小结第19-20页
3 中国“农超对接”的发展概况第20-25页
    3.1 “农超对接”的发展历程第20-21页
        3.1.1 “农超对接”的提出第20页
        3.1.2 “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第20-21页
    3.2 主要的“农超对接”模式第21-22页
    3.3 “农超对接”的特征第22-23页
        3.3.1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减少物流耗损第22页
        3.3.2 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22页
        3.3.3 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第22-23页
        3.3.4 有利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第23页
    3.4 我国生鲜农产品“农超对接”中面临的问题第23-24页
        3.4.1 超市的生鲜经营管理水平低第23页
        3.4.2 生鲜配送体系建设落后第23-24页
        3.4.3 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不稳定第24页
        3.4.4 物流技术水平低第24页
    3.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4 基于“农超对接”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分析第25-29页
    4.1 “农超对接”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原因分析第25-26页
        4.1.1 发生在物流节点的耗损第25页
        4.1.2 发生在物流通道的耗损第25-26页
    4.2 “农超对接”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影响因素分析第26-28页
        4.2.1 物流基础设施第26页
        4.2.2 物流主体第26-27页
        4.2.3 物流技术第27页
        4.2.4 物流成本第27-28页
    4.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5 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测量模型第29-41页
    5.1 可靠性理论第29-30页
        5.1.1 系统及可靠度函数第29页
        5.1.2 结构函数第29-30页
        5.1.3 系统的结构第30页
    5.2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第30-31页
    5.3 模型参数第31-32页
    5.4 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的耗损测量模型第32-35页
        5.4.1 物流单元的耗损测量模型第32-33页
        5.4.2 物流系统的可靠度模型第33页
        5.4.3 模型分析第33-35页
    5.5 单元重要性分析第35-36页
    5.6 算例分析第36-39页
        5.6.1 数值计算第37-39页
        5.6.2 结果分析第39页
    5.7 本章小结第39-41页
6 基于“农超对接”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耗损控制措施第41-44页
    6.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第41页
    6.2 培育“农超对接”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第41页
    6.3 加强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发和物流人才的培养第41-42页
    6.4 抓住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第42页
    6.5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第42页
    6.6 重视对生鲜农产品物流源头的耗损进行控制第42-43页
    6.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44-46页
    7.1 结论第44页
    7.2 展望第44-45页
    7.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ABSTRACT第50-51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权结构作用下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