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13-14页 |
1.1.2 陕南生态移民搬迁 | 第14页 |
1.1.3 小城镇发展将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 第14-15页 |
1.1.4 生态规划的理念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小城镇研究综述 | 第20-37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2.1.1 生态导向下的小城镇理论与实践 | 第20-21页 |
2.1.2 小城镇 | 第21页 |
2.1.3 滨水空间 | 第21-22页 |
2.1.4 滨水城镇的发展及演变 | 第22-24页 |
2.1.5 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与促进 | 第24-25页 |
2.2 国外城镇与水的依存发展 | 第25-28页 |
2.2.1 布鲁日 | 第25-26页 |
2.2.2 里米尼 | 第26页 |
2.2.3 伯尔尼 | 第26-27页 |
2.2.4 安纳西 | 第27页 |
2.2.5 国外城市滨水空间思考 | 第27-28页 |
2.3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 第28-33页 |
2.3.1 洛阳 | 第28-29页 |
2.3.2 汴梁 | 第29页 |
2.3.3 苏州 | 第29-30页 |
2.3.4 周庄古镇 | 第30页 |
2.3.5 镇江古镇 | 第30-31页 |
2.3.6 中国古代城市与水的关系 | 第31-33页 |
2.4 滨水空间的特性 | 第33-36页 |
2.4.1 自然生态性 | 第33-34页 |
2.4.2 公共开放性 | 第34-35页 |
2.4.3 功能使用性 | 第35页 |
2.4.4 防洪减灾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生态导向下小城镇滨水空间利用 | 第37-46页 |
3.1 陕南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特点及利用 | 第37-40页 |
3.1.1 优越的原生态自然条件 | 第37-38页 |
3.1.2 丰富的历史及人文生态资源 | 第38-39页 |
3.1.3 多元化的汉水地域文化 | 第39页 |
3.1.4 陕南小城镇发展约束因素 | 第39-40页 |
3.2 关于陕南小城镇滨水空间的思考 | 第40-41页 |
3.2.1 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 第40页 |
3.2.2 水生动植物的通道 | 第40页 |
3.2.3 滨水岸线的过渡与利用 | 第40-41页 |
3.2.4 滨水空间利用的层次 | 第41页 |
3.3 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滨水空间利用 | 第41-44页 |
3.3.1 社会转型带来的契机 | 第41-42页 |
3.3.2 小城镇滨水公共空间活力提升 | 第42-43页 |
3.3.3 小城镇滨水空间展现时代精神 | 第43-44页 |
3.3.4 小城镇滨水空间商业文化价值的提升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陕南小城镇滨水区发展策略 | 第46-51页 |
4.1 影响小城镇滨水空间活力的主要因素 | 第46-47页 |
4.1.1 驳岸的整体连续性 | 第46页 |
4.1.2 滨水要素的多样性 | 第46-47页 |
4.2 陕南滨水城镇发展策略 | 第47-51页 |
4.2.1 陕南小城镇滨水空间的保护 | 第47-48页 |
4.2.2 岸线利用的公共导向 | 第48页 |
4.2.3 陕南滨水小城镇的陆域空间优化 | 第48-49页 |
4.2.4 小城镇滨水空间建筑密度控制策略 | 第49页 |
4.2.5 滨水空间的交通衔接策略 | 第49-50页 |
4.2.6 防洪减灾规划策略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案例实证研究 | 第51-71页 |
5.1 大恒口示范区总体概况 | 第51-55页 |
5.1.1 恒口示范区地域空间范围 | 第51页 |
5.1.2 恒口示范区自然气候条件 | 第51-52页 |
5.1.3 恒口示范区历史文化 | 第52-53页 |
5.1.4 恒口示范区月河、恒河流域的自然禀赋 | 第53-55页 |
5.1.5 恒口示范区月河、恒河流域的可建设用地条件 | 第55页 |
5.2 总体空间格局 | 第55-68页 |
5.2.1 总体规划目标愿景 | 第55-56页 |
5.2.2 岸线利用方式 | 第56-58页 |
5.2.3 恒口北片区规划 | 第58-62页 |
5.2.4 恒口之心规划 | 第62-67页 |
5.2.5 滨水驳岸设计 | 第67-68页 |
5.3 恒口示范区规划策略 | 第68-71页 |
5.3.1 保护流域自然格局 | 第68-69页 |
5.3.2 滨水空间整合多样功能 | 第69页 |
5.3.3 景观绿地规划 | 第69-70页 |
5.3.4 生态观光农业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