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隧道进洞技术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 | 第15-28页 |
2.1 隧道洞口工程及施工原则 | 第15-16页 |
2.2 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机理 | 第16-20页 |
2.2.1 浅埋的破坏机理 | 第16页 |
2.2.2 锚喷网联合支护机理 | 第16-17页 |
2.2.3 钢拱架作用机理 | 第17页 |
2.2.4 超前小导管支护机理 | 第17页 |
2.2.5 管棚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2.2.6 地表预加固措施 | 第18-19页 |
2.2.7 围岩与隧道支护结构的特征曲线 | 第19-20页 |
2.3 隧道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 | 第20-21页 |
2.4 洞口段基本开挖方法 | 第21-25页 |
2.4.1 台阶法 | 第21-22页 |
2.4.2 分部开挖法 | 第22-25页 |
2.5 洞口段施工方法比选 | 第25-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下穿既有道路的公路隧道进洞方式数值模拟分析 | 第28-54页 |
3.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8-29页 |
3.1.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28页 |
3.1.2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28-29页 |
3.2 隧道施工模拟 | 第29-39页 |
3.2.1 本构模型 | 第29页 |
3.2.2 MIDAS/GTS 隧道建模的实现 | 第29-30页 |
3.2.3 计算模型 | 第30-32页 |
3.2.4 结点和单元 | 第32页 |
3.2.5 计算参数选取 | 第32-35页 |
3.2.6 开挖次序 | 第35-39页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9-52页 |
3.3.1 位移场分析 | 第39-46页 |
3.3.2 围岩应力分析 | 第46-48页 |
3.3.3 喷射混凝土应力分析 | 第48-50页 |
3.3.4 二级公路塑性区分析 | 第50-52页 |
3.4 技术经济比选 | 第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陡坡段公路隧道进洞方式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77页 |
4.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54-59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54-56页 |
4.1.2 结点和单元 | 第56页 |
4.1.3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6-57页 |
4.1.4 开挖次序 | 第57-59页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74页 |
4.2.1 位移场分析 | 第59-69页 |
4.2.2 围岩应力分析 | 第69-71页 |
4.2.3 喷射混凝土应力分析 | 第71-73页 |
4.2.4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73-74页 |
4.3 技术经济比选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实体工程应用 | 第77-84页 |
5.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77-78页 |
5.1.1 隧道规模 | 第77-78页 |
5.1.2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78页 |
5.2 项连山隧道进洞技术 | 第78-80页 |
5.2.1 洞门设置 | 第79页 |
5.2.2 洞口施工 | 第79-80页 |
5.3 花山隧道进洞技术 | 第80-83页 |
5.3.1 围岩变形与现场数据对比 | 第80-82页 |
5.3.2 洞门设置 | 第82页 |
5.3.3 洞口施工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