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1 耕地资源安全 | 第19页 |
2.1.2 耕地资源安全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耕地资源稀缺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人地系统共生理论 | 第21页 |
2.2.3 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安全科学理论 | 第22-23页 |
3 耕地资源安全现状 | 第23-3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3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5页 |
3.2 耕地资源数量安全现状 | 第25-34页 |
3.2.1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原因 | 第25-28页 |
3.2.2 人均耕地面积 | 第28-29页 |
3.2.3 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 第29-32页 |
3.2.4 耕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 第32-34页 |
3.3 耕地资源质量现状 | 第34-37页 |
3.3.1 优质耕地比例较低,且分布极不均衡 | 第34-35页 |
3.3.2 坡耕地数量较大 | 第35-36页 |
3.3.3 水田逐年减少,旱地比例上升 | 第36页 |
3.3.4 土壤养分不均衡 | 第36-37页 |
3.4 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现状 | 第37-39页 |
3.4.1 化肥施用量 | 第37页 |
3.4.2 农药施用量 | 第37页 |
3.4.3 农地膜使用量 | 第37-39页 |
4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方法 | 第39-48页 |
4.1 耕地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4.1.1 数量安全影响因素 | 第39-40页 |
4.1.2 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 第40页 |
4.1.3 生态安全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45页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2-43页 |
4.2.2 指标的选取 | 第43页 |
4.2.3 指标标准化 | 第43-44页 |
4.2.4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4-45页 |
4.3 评价方法 | 第45页 |
4.4 评价标准 | 第45-48页 |
4.4.1 标准划分依据 | 第45-46页 |
4.4.2 标准划分等级 | 第46-48页 |
5 陇川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 | 第48-64页 |
5.1 评价过程 | 第48-57页 |
5.1.1 评价单元及数据来源 | 第48页 |
5.1.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8-51页 |
5.1.3 确定安全阈值及计算安全指数 | 第51-54页 |
5.1.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7页 |
5.2 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结果 | 第57-64页 |
6 维护耕地资源安全的建议 | 第64-67页 |
6.1 确保耕地资源数量安全是维护耕地资源安全的基础 | 第64页 |
6.2 优化耕地资源质量是维护耕地资源安全的核心 | 第64-65页 |
6.3 防止耕地资源生态恶化是耕地资源安全保护的重点 | 第65-66页 |
6.4 提高粮食产区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是确保耕地资源安全的关键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7.1 结论 | 第67-68页 |
7.2 讨论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4页 |
附录1 陇川县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统计表 | 第69-70页 |
附录2 陇川县农用地利用等面积统计表 | 第70-71页 |
附录3 陇川县农用地经济等面积统计表 | 第71-72页 |
附录4 陇川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第72-73页 |
附录5 陇川县2012年耕地坡度图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