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浦安迪“二元补衬”视阈下的《金瓶梅》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 | 第10-12页 |
第二节 “二元补衬”的定义和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第三节 国内外浦安迪再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二元补衬”与《金瓶梅》的章回结构 | 第19-34页 |
第一节 “二元补衬”与小说章回设置 | 第19-22页 |
一、《金瓶梅》的回目对称 | 第20页 |
二、《金瓶梅》的主结构对称 | 第20-22页 |
三、《金瓶梅》的次结构对称 | 第22页 |
第二节 “二元补衬”与小说时空布局 | 第22-27页 |
一、基于纵向时间维度的“二元补衬” | 第23-24页 |
二、基于横向空间维度的“二元补衬” | 第24-26页 |
三、时空纵横的“炎凉书”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东西方视角下小说结构“对偶美学” | 第27-34页 |
一、西方的“平行结构” | 第28-29页 |
二、东方的“对仗” | 第29-31页 |
三、哲学上的交汇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二元补衬”与《金瓶梅》人物设置 | 第34-47页 |
第一节 “二元补衬”与女性形象设置 | 第34-37页 |
一、潘金莲与李瓶儿形象对比之异 | 第34-36页 |
二、潘金莲与李瓶儿形象对比之同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形象迭用”与男性及主仆形象设置 | 第37-40页 |
一、男性形象:西门庆与陈敬济 | 第37-39页 |
二、主仆关系:潘金莲与庞春梅、西门庆与玳安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东西方视角下人物形象的反讽意蕴 | 第40-47页 |
一、“反讽”的东西方解读 | 第41-44页 |
二、《金瓶梅》人物塑造中的“反讽” | 第44-47页 |
第三章 《金瓶梅》思想主题的“二元补衬” | 第47-58页 |
第一节 色、空因果补衬与小说思想意蕴 | 第47-52页 |
一、色、空观念的起源 | 第48-49页 |
二、《金瓶梅》中的色空因果补衬 | 第49-52页 |
三、小结 | 第52页 |
第二节 儒、佛二元互补与小说思想意蕴 | 第52-58页 |
一、“四大奇书”的思想背景 | 第53-54页 |
二、《金瓶梅》中的儒、佛互补 | 第54-56页 |
三、小结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