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的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3.1 景象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2 儿童及儿童活动场所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3-15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我国儿童活动场所设计发展现状与使用调查 | 第15-25页 |
2.1 儿童活动场所设计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2.1.1 我国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发展的整体特点 | 第15-16页 |
2.1.2 我国儿童活动场所设计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 第16-17页 |
2.2 儿童活动场所使用实态调查 | 第17-23页 |
2.2.1 实验的方法 | 第17页 |
2.2.2 实验的对象及程序 | 第17-18页 |
2.2.3 实验的结果分析 | 第18-23页 |
2.3 儿童活动场所设计发展的改进思路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儿童空间认知与行为分析 | 第25-38页 |
3.1 儿童的空间认知规律 | 第25-28页 |
3.1.1 儿童的空间认知过程 | 第25-26页 |
3.1.2 儿童空间认知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3.1.3 儿童与成人的空间认知差异 | 第27-28页 |
3.2 儿童的空间行为发生 | 第28-33页 |
3.2.1 儿童行为与空间关系 | 第28-30页 |
3.2.2 空间中的儿童行为表征 | 第30-32页 |
3.2.3 儿童行为对于空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 儿童特性指针的景象空间研究方向 | 第33-37页 |
3.3.1 景象空间的认知解读 | 第33-34页 |
3.3.2 景象空间的组织构成 | 第34-36页 |
3.3.3 景象空间的设计观点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以景象空间为策略的儿童活动场所营建 | 第38-54页 |
4.1 景象空间的策略生成 | 第38-39页 |
4.1.1 建立景象空间的联结体系 | 第38-39页 |
4.1.2 区分景象空间与一般空间设计异同 | 第39页 |
4.2 景象空间实施与表现 | 第39-43页 |
4.2.1 “景象”与空间的形成 | 第39-40页 |
4.2.2 景象空间的构建与连接 | 第40-41页 |
4.2.3 景象空间群的组合 | 第41-43页 |
4.3 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象空间营建 | 第43-48页 |
4.3.1 依循空间结构的景观布置 | 第43-45页 |
4.3.2 现有空间关系中的场景植入 | 第45-47页 |
4.3.3 空间移动产生的画面展开 | 第47-48页 |
4.4 儿童参与的景象空间体系 | 第48-53页 |
4.4.1 关注儿童参与式行为 | 第48-49页 |
4.4.2 形成景象空间气泡 | 第49-51页 |
4.4.3 组织景象空间流程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应用于儿童活动场所的景象空间实证分析 | 第54-68页 |
5.1 “北极圈童话”案例分析——构筑物的景象功能强调 | 第54-60页 |
5.1.1 设计理念 | 第54页 |
5.1.2 设计特色 | 第54-59页 |
5.1.3 设计意义 | 第59-60页 |
5.2 “奇妙旅程”案例分析——与空间协作的景象元素演绎 | 第60-64页 |
5.2.1 设计理念 | 第60页 |
5.2.2 设计特色 | 第60-63页 |
5.2.3 设计意义 | 第63-64页 |
5.3 “彩虹乐园”案例分析——创造空间流程的景象体验 | 第64-67页 |
5.3.1 设计理念 | 第64页 |
5.3.2 设计特色 | 第64-66页 |
5.3.3 设计意义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1:图表索引 | 第73-75页 |
附录 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附录 3:儿童活动场所使用实态调查问卷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