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中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和行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9-11页
    1.1 选题缘由及问题提出第9-10页
        1.1.1 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第9页
        1.1.2 国家的高度重视第9-10页
        1.1.3 研究现状第10页
    1.2 问题提出第10-11页
2 概念界定第11-14页
    2.1 文化第11页
    2.2 节、日、节日第11-12页
    2.3 节日与文化第12页
    2.4 节日的作用机制第12-13页
    2.5 节日的功能第13-14页
        2.5.1 节日的教育功能第13页
        2.5.2 节日的社会功能第13页
        2.5.3 节日的文化功能第13-14页
    2.6 表征(认知表征)第14页
3 相关理论第14-15页
    3.1 冰山理论和洋葱理论第14-15页
    3.2 文化表征理论和场域认同理论第15页
4 研究一国人对节日的认知表征第15-23页
    4.1 研究目的第15页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5-17页
    4.3 聚类分析的结果第17-20页
        4.3.1 聚类分析的分析结果第17-19页
        4.3.2 聚类分析的最终研究结果第19-20页
    4.4 分析与讨论第20-23页
        4.4.1 与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儒家“忠”文化的心理表征相联系的中国纪念日类节日第20-21页
        4.4.2 与宗族(或家族)和儒家“孝”文化、繁衍生命相联系的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注重群体性、血缘性、娱乐性第21-22页
        4.4.3 世界纪念日第22页
        4.4.4 起源西方宗教或国内校园网络文化的新潮节日第22页
        4.4.5 根植于小农经济的节气节日(或历法节日)第22-23页
    4.5 结论第23页
5 研究二国人对节日的喜好度的调查研究第23-28页
    5.1 研究目的第23页
    5.2 研究假设第23-24页
    5.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4页
        5.3.1 研究对象第24页
        5.3.2 研究方法第24页
    5.4 结果第24-26页
        5.4.1 季节喜好的结果第24页
        5.4.2 最喜欢的节日列表第24-25页
        5.4.3 节日喜好的结果与讨论第25-26页
    5.5 讨论第26-28页
        5.5.1 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如家国观念、祭祖等)较稳定,“感恩”和“孝”的价值提升 ..18第26-27页
        5.5.2 时代建构和孕育新的文化表征第27-28页
        5.5.3 若个体(群体)接触某种文化的机会频繁,会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觉知第28页
        5.5.4 新潮节日下的国民适应第28页
6 研究三节日的行为研究第28-35页
    6.1 研究目的第28-29页
    6.2 研究假设第29页
    6.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9-30页
        6.3.1 研究对象与被试第29页
        6.3.2 访谈设计与研究程序第29-30页
        6.3.3 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第30页
    6.4 访谈结果第30-34页
        6.4.1 关于两大节日的起源第30-31页
        6.4.2 关于两大节日的行为表征第31-33页
        6.4.3 关于两大节日的重要作用和喜欢原因第33页
        6.4.4 关于两大节日的去留第33-34页
    6.5 分析和讨论第34-35页
        6.5.1 过节的情绪第34页
        6.5.2 节日的功能和价值应用第34页
        6.5.3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具有鲜明的文化底蕴和仪式行为,圣诞节无仪式行为,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第34页
        6.5.4 从节日的去留看两大节日的地位谈应对第34-35页
7 总结第35-37页
    7.1 展望与不足第35页
    7.2 总结论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附录第39-41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41-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时期农村人情消费研究--基于豫中地区Z村的调查
下一篇:多元主义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基于Y社区调研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