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光密度仪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内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15页 |
1.3 高精度光密度检测仪中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3.1 微弱信号检测概述 | 第15-16页 |
1.3.2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概述 | 第16-17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原理及系统模块方案 | 第18-29页 |
2.1 光密度检测仪相关定义 | 第18页 |
2.1.1 光密度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高精度光密度检测仪的定义 | 第18页 |
2.2 发光模块基本原理 | 第18-22页 |
2.2.1 光源的基本要求 | 第19页 |
2.2.2 复合光源 | 第19页 |
2.2.3 激光二极管 | 第19-20页 |
2.2.4 发光二极管(LED) | 第20-22页 |
2.3 光感应模块基本原理 | 第22-26页 |
2.3.1 光电转换器件的基本要求 | 第22页 |
2.3.2 光敏电阻 | 第22-23页 |
2.3.3 光电三极管 | 第23-24页 |
2.3.4 光电二极管 | 第24-25页 |
2.3.5 带通滤波电路 | 第25-26页 |
2.4 信号处理模块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2.4.1 AD 转换器 | 第26-27页 |
2.4.2 DSP | 第27-28页 |
2.5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系统发光模块设计 | 第29-44页 |
3.1 信号类型的选择 | 第29页 |
3.2 正弦波信号产生的方法 | 第29-33页 |
3.2.1 正弦波振荡电路 | 第29-30页 |
3.2.2 DSP 数模转换方法 | 第30-33页 |
3.3 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33-37页 |
3.3.1 DSP 的 McBSP 接口和 I2C 模块 | 第33-34页 |
3.3.2 TLV320AIC23B 芯片 | 第34-36页 |
3.3.3 加法器电路 | 第36-37页 |
3.4 LED 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7-40页 |
3.4.1 LED 开关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7-39页 |
3.4.2 LED 亮度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9-40页 |
3.5 发光模块软件设计 | 第40-43页 |
3.5.1 DSP 产生正弦波算法分析 | 第40-41页 |
3.5.2 McBSP 接口、I2C 模块和 TLV320AIC23B 的初始化配置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系统光感应模块设计 | 第44-51页 |
4.1 光强-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的设计 | 第44-45页 |
4.2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第45-46页 |
4.3 放大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4 集成运算放大器 OPA111 | 第47-48页 |
4.5 系统信号频率范围的选择 | 第48-49页 |
4.5.1 噪声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2 OPA111 通频带的影响 | 第49页 |
4.5.3 带通滤波器的影响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系统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第51-66页 |
5.1 AD 转换电路的设计 | 第51-52页 |
5.2 DSP 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52-57页 |
5.2.1 TMS320VC5509A 与系统其他模块的连接 | 第53-54页 |
5.2.2 TMS320VC5509A 的电源和地引脚 | 第54页 |
5.2.3 TMS320VC5509A 的复位引脚 | 第54-55页 |
5.2.4 TMS320VC5509A 的时钟振荡器引脚 | 第55页 |
5.2.5 TMS320VC5509A 的 JTAG 引脚 | 第55-56页 |
5.2.6 TMS320VC5509A 的自启动电路 | 第56-57页 |
5.3 系统电源的设计 | 第57-59页 |
5.3.1 +5V 直流电源的设计 | 第57-58页 |
5.3.2 +3.3V 和+1.6V 直流电源的设计 | 第58-59页 |
5.4 基于 TMS320VC5509A 的系统软件设计 | 第59-65页 |
5.4.1 FFT 算法编程实现 | 第60-62页 |
5.4.2 检测光感应模块输出最大值的程序 | 第62-63页 |
5.4.3 确定输出正弦波信号频率的程序 | 第63-64页 |
5.4.4 系统光密度值计算程序的设计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6.1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6.1.1 Proteus 硬件仿真 | 第66-68页 |
6.1.2 MATLAB 算法仿真 | 第68-70页 |
6.2 系统测试结果 | 第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1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