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秦艽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21页 |
1.1 秦艽分类学及资源学研究 | 第14-15页 |
1.2 秦艽的本草研究 | 第15页 |
1.3 分级和鉴别 | 第15-16页 |
1.3.1 分级 | 第15页 |
1.3.2 鉴别 | 第15-16页 |
1.4 秦艽的化学研究 | 第16-18页 |
1.4.1 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1.4.2 含量测定 | 第17-18页 |
1.5 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1.5.1 超声提取法 | 第18页 |
1.5.2 回流提取法 | 第18页 |
1.5.3 微波提取法 | 第18页 |
1.5.4 超临界 CO2提取法 | 第18-19页 |
1.6 秦艽的药理成分研究 | 第19-21页 |
1.6.1 抗炎作用 | 第19-20页 |
1.6.2 保肝作用 | 第20页 |
1.6.3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20页 |
1.6.4 抗菌作用 | 第20页 |
1.6.5 对心脑血管作用 | 第20-21页 |
第二篇 实验部分 | 第21-41页 |
引言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秦艽质量标准的完善 | 第22-35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2.1.1 试验材料的收集 | 第22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2页 |
2.1.3 仪器 | 第22-23页 |
2.2 药材鉴别 | 第23-24页 |
2.2.1 粉末显微鉴别 | 第23页 |
2.2.2 理化鉴别 | 第23页 |
2.2.3 薄层鉴别法 | 第23-24页 |
2.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页 |
2.3 水分测定 | 第24-25页 |
2.3.1 水分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2 结果与方法 | 第24-25页 |
2.4 灰分、酸不溶测定 | 第25-27页 |
2.4.1 灰分、酸不溶灰分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4.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5 浸出物测定 | 第27-28页 |
2.5.1 浸出物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5.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2.6 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含量测定 | 第28-31页 |
2.6.1 色谱条件 | 第28页 |
2.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6.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8页 |
2.6.5 精密度试验 | 第28页 |
2.6.6 重现性试验 | 第28-29页 |
2.6.7 稳定性试验 | 第29页 |
2.6.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9页 |
2.6.9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29-31页 |
2.7 重金属和有害元素的含量测定 | 第31-34页 |
2.7.1 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2.7.2 结果及分析 | 第33-34页 |
2.8 分析及讨论 | 第34-35页 |
2.8.1 薄层色谱条件选择 | 第34页 |
2.8.2 龙胆苦苷含量测定方法和条件选择 | 第34页 |
2.8.3 秦艽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34页 |
2.8.4 秦艽药材的重金属检测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秦艽药材加工方法研究 | 第35-39页 |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3.1.1 仪器 | 第35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3.2 方法 | 第35-36页 |
3.2.1 干燥温度对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不同晾晒方式对秦艽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2.3 不同清洗方式对秦艽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3 使用 HPLC 法对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3.4.1 干燥温度对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2 不同晾晒方式对秦艽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3.4.3 不同清洗方式对秦艽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9-41页 |
4.1 秦艽质量标准制定 | 第39页 |
4.2 宁夏隆德秦艽栽培基地的质量分析 | 第39页 |
4.3 重金属含量检测 | 第39-40页 |
4.4 秦艽药材干燥加工方法研究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图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