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间作模式对黄土丘陵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水分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页
    1.2 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禾豆间作中豆科作物生物固氮对非豆科作物的影响第12-13页
        1.2.2 间作中的水分利用第13-17页
            1.2.2.1 水分利用的计算方法第13页
            1.2.2.2 间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第13-15页
            1.2.2.3 间作作物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第15-16页
            1.2.2.4 间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第16-17页
        1.2.3 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中的增产效应第17页
    1.3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9-27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9-20页
        2.2.1 试验地概况第19页
        2.2.2 试验设计第19-20页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0页
            2.2.3.1 玉米单株叶面积的测定第20页
            2.2.3.2 株高和茎粗的测定第20页
            2.2.3.3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第20页
    2.3 数据处理第20页
    2.4 结果分析第20-25页
        2.4.1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0-23页
            2.4.1.1 玉米单株叶面积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0-21页
            2.4.1.2 玉米株高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1-22页
            2.4.1.3 玉米茎粗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2-23页
            2.4.1.4 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3页
        2.4.2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3-25页
            2.4.2.1 大豆株高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3-24页
            2.4.2.2 大豆茎粗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4-25页
            2.4.2.3 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第25页
    2.5 讨论第25-27页
第三章 不同间作模式对体系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第27-34页
    3.1 前言第27页
    3.2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27-28页
        3.2.1 土壤含水量第27页
        3.2.2 耗水量第27页
        3.2.3 产量第27-28页
        3.2.4 水分利用效率第28页
    3.3 试验地降水概况第28页
    3.4 数据处理第28页
    3.5 结果分析第28-33页
        3.5.1 产量第28-30页
            3.5.1.1 玉米产量构成第28-29页
            3.5.1.2 大豆产量构成第29-30页
            3.5.1.3 土地当量比第30页
        3.5.2 耗水量第30-31页
            3.5.2.1 玉米耗水量第30页
            3.5.2.2 大豆耗水量第30-31页
        3.5.3 水分利用效率第31-33页
            3.5.3.1 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第31页
            3.5.3.2 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第31-32页
            3.5.3.3 水分当量比第32-33页
    3.6 讨论第33-34页
第四章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养分利用的影响第34-41页
    4.1 前言第3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4.2.1 试验材料第34页
        4.2.2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4-35页
            4.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第34-35页
            4.2.2.2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第35页
    4.3 数据处理第35页
    4.4 结果分析第35-39页
        4.4.1 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第35-36页
            4.4.1.1 玉米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第35页
            4.4.1.2 大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第35-36页
        4.4.2 植物全氮含量的变化第36-37页
            4.4.2.1 玉米地上部器官全氮含量的变化第36-37页
            4.4.2.2 大豆地上部器官全氮含量的变化第37页
        4.4.3 植物全磷含量的变化第37-38页
            4.4.3.1 玉米地上部器官全磷含量的变化第37-38页
            4.4.3.2 大豆地上部器官全磷含量的变化第38页
        4.4.4 植物全钾含量的变化第38-39页
            4.4.4.1 玉米地上部器官全钾含量的变化第38-39页
            4.4.4.2 大豆地上部器官全钾含量的变化第39页
    4.5 讨论第39-41页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精种子破眠技术与成苗过程初研究
下一篇:不同产地秦艽成分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