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新国际分工背景及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概述 | 第16-21页 |
2.1 新国际分工及其影响 | 第16-17页 |
2.1.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页 |
2.1.2 新国际分工的特点与影响 | 第16-17页 |
2.2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概述 | 第17-18页 |
2.2.1 企业国际化含义 | 第17-18页 |
2.2.2 企业国际化行为过程理论 | 第18页 |
2.3 产业集群与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 | 第18-21页 |
2.3.1 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18页 |
2.3.2 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 第18-19页 |
2.3.3 集群企业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4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含义 | 第20-21页 |
第3章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1-36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1-23页 |
3.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1-22页 |
3.1.2 指标体系设计的标准 | 第22-23页 |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3-27页 |
3.2.1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3-24页 |
3.2.2 产业集群内向国际化 | 第24页 |
3.2.3 产业集群外向国际化 | 第24-25页 |
3.2.4 集群企业内向国际化 | 第25-26页 |
3.2.5 集群企业外向国际化 | 第26-27页 |
3.3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7-34页 |
3.3.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确立 | 第27-28页 |
3.3.2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28-34页 |
3.4 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水平评价方法设计 | 第34-36页 |
3.4.1 评价方法的设计 | 第34-35页 |
3.4.2 对评价方法的评价 | 第35-36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浙江温州集群企业康奈鞋业国际化成长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36-46页 |
4.1 温州鞋业集群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方式 | 第36-38页 |
4.1.1 温州鞋业集群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 第36-37页 |
4.1.2 温州鞋业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方式 | 第37-38页 |
4.2 康奈鞋业国际化成长水平分析 | 第38-43页 |
4.2.1 康奈鞋业国际化发展概况 | 第38-39页 |
4.2.2 康奈鞋业国际化成长水平评价与分析 | 第39-41页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3 制约康奈鞋业国际化成长的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4.3.1 政府方面的因素 | 第43-44页 |
4.3.2 产业集群方面的因素 | 第44页 |
4.3.3 集群企业自身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第5章 新国际分工背景下提高我国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水平的对策措施 | 第46-53页 |
5.1 政府应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 第46-48页 |
5.1.1 转变服务职能,增加服务供给 | 第46-47页 |
5.1.2 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走出去”的体制环境 | 第47-48页 |
5.1.3 建立完善的机制,提供信息支持 | 第48页 |
5.2 产业集群应发挥集聚优势,为集群企业成长提供平台 | 第48-50页 |
5.2.1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培育创新主体 | 第49页 |
5.2.2 加快对外投资,形成内外联动的一体化成长机制 | 第49-50页 |
5.2.3 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50页 |
5.3 集群企业应不断地进行创新,为成长提供强大动力 | 第50-53页 |
5.3.1 建立与外国跨国公司学习、竞争与合作机制 | 第50-51页 |
5.3.2 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第51页 |
5.3.3 进行资源整合,塑造特色品牌 | 第51-52页 |
5.3.4 进行人才培养,提供国际化所需人才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