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1 对虾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 生态调控技术与饵料生物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拟沼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17-18页 |
2 拟沼螺(Assiminea sp.)和琵琶拟沼螺(Assiminea lutea)基础生物学研究 | 第18-34页 |
2.1 两种拟沼螺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存活实验 | 第18-22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1.2 实验设计 | 第18-19页 |
2.1.1.3 底栖硅藻 WH8 的培养 | 第19页 |
2.1.1.4 测定指标 | 第19页 |
2.1.1.5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2.1.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2.1.3 讨论 | 第21-22页 |
2.1.4 结论 | 第22页 |
2.2 两种拟沼螺在不同条件下干露实验 | 第22-29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2.3 讨论 | 第27-29页 |
2.2.4 结论 | 第29页 |
2.3 两种拟沼螺在不同盐度下的存活实验 | 第29-34页 |
2.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2.3.3 讨论 | 第32-33页 |
2.3.4 结论 | 第33-34页 |
3 拟沼螺(Assiminea. sp.)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 第34-4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2.1 拟沼螺的基本营养成分 | 第35-36页 |
3.2.2 拟沼螺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及评价 | 第36-39页 |
3.2.3 拟沼螺的脂肪酸组成及分析 | 第39-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3.3.1 基本营养成分 | 第40-41页 |
3.3.2 氨基酸组成和评价 | 第41-42页 |
3.3.3 脂肪酸组成 | 第42页 |
3.4 结论 | 第42-43页 |
4 拟沼螺(Assiminea sp.)匀浆拌料对凡纳滨(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生长及免疫的影响 | 第43-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43页 |
4.1.3 匀浆料制备 | 第43-44页 |
4.1.4 指标测定 | 第44页 |
4.1.5 攻毒实验 | 第44-45页 |
4.1.6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4.2.1 生长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5页 |
4.2.2 免疫指标测定结果和分析 | 第45-47页 |
4.2.3 消化酶指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4.2.4 攻毒实验 | 第49-50页 |
4.3 讨论 | 第50-51页 |
4.4 结论 | 第51-53页 |
5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对拟沼螺(A. sp.)和琵琶拟沼螺(A. lutea)的选择性和捕食能力研究 | 第53-6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5.1.3 测定指标 | 第54-55页 |
5.1.4 拟沼螺软体部重量的测定 | 第55页 |
5.1.5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5.2.1 不同体长度凡纳滨对虾对拟沼螺的摄食实验 | 第55-56页 |
5.2.2 不同体长度中国明对虾对拟沼螺的摄食实验 | 第56-57页 |
5.2.3 不同体长度中国明对虾对不同规格的拟沼螺的摄食实验 | 第57-58页 |
5.2.4 中国明对虾对拟沼螺和琵琶拟沼螺的摄食实验 | 第58页 |
5.3 讨论 | 第58-60页 |
5.4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发表的学士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