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创新性第16-17页
2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的概念界定第17-23页
    2.1 商标间接侵权的概念分析第17页
    2.2 新型网络交易模式的产生与发展第17-18页
    2.3 新型网络交易模式呈现的新特征第18页
    2.4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相关概念的辨析第18-23页
        2.4.1 B2C模式中商标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关系第18-20页
        2.4.2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第20-23页
3 我国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第23-33页
    3.1 我国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立法现状第23-24页
    3.2 我国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制度存在问题第24-27页
        3.2.1 未区分商标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行为第24页
        3.2.2 未在责任追究上对商标间接侵权作区别性对待第24-25页
        3.2.3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归责原则不一致第25-27页
    3.3 B2C模式中通知删除规则适用存在问题第27-33页
        3.3.1 通知删除规则法律定位不明第28-29页
        3.3.2 通知删除规则适用绝对化第29-30页
        3.3.3 通知删除适用程序模糊化第30-33页
4 域外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的立法评析与借鉴第33-37页
    4.1 美国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的立法评析第33-34页
    4.2 欧盟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的立法评析第34-35页
    4.3 德国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的立法评析第35页
    4.4 域外B2C模式商标间接侵权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第35-37页
5 完善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的建议第37-43页
    5.1 从立法上肯定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第37页
    5.2 构建商标间接侵权制度第37-40页
        5.2.1 明确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行为第37-38页
        5.2.2 确立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的归责原则第38-39页
        5.2.3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之因果关系第39页
        5.2.4 B2C模式中商标间接侵权损害事实的认定第39-40页
    5.3 B2C模式中引入并完善避风港规则第40-43页
        5.3.1 B2C模式中引入避风港规则的必要性第40-41页
        5.3.2 进一步明确B2C模式中避风港规则的法律地位第41页
        5.3.3 B2C模式中避风港规则适用的除外情形第41-42页
        5.3.4 B2C模式中,从程序入手规范避风港规则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祭奠权研究
下一篇:保险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