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保护性耕作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国促进保护性耕作法律制度的现状 | 第18-23页 |
2.1 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国家法律制度 | 第18-19页 |
2.2 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地方性实践 | 第19-23页 |
2.2.1 宁夏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实践 | 第19-21页 |
2.2.2 山东省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实践 | 第21-22页 |
2.2.3 山西省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实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促进保护性耕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3-27页 |
3.1 促进保护性耕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1.1 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第23页 |
3.1.2 农村土地权属制度有待完善 | 第23-24页 |
3.1.3 缺乏相关配套服务机制 | 第24页 |
3.1.4 缺乏促进保护性耕作实施的监督机制 | 第24页 |
3.1.5 缺乏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 | 第24页 |
3.1.6 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 | 第24-25页 |
3.2 促进保护性耕作法律制度问题的成因 | 第25-27页 |
3.2.1 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缓释型 | 第25页 |
3.2.2 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第25页 |
3.2.3 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 第25-26页 |
3.2.4 组织化程度低 | 第26页 |
3.2.5 缺乏促进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国外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 | 第27-33页 |
4.1 美国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措施 | 第27-29页 |
4.1.1 美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特点 | 第27页 |
4.1.2 美国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法律措施 | 第27-28页 |
4.1.3 美国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政策措施 | 第28页 |
4.1.4 美国促进保护性耕作的信息共享措施 | 第28-29页 |
4.2 澳大利亚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措施 | 第29-30页 |
4.2.1 重视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9页 |
4.2.2 重视科研资金的投入 | 第29页 |
4.2.3 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 第29页 |
4.2.4 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29-30页 |
4.2.5 政府机构的科学管理 | 第30页 |
4.3 加拿大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措施 | 第30-32页 |
4.3.1 加拿大的农业管理机构 | 第30-31页 |
4.3.2 加拿大的农业管理体系 | 第31页 |
4.3.3 加拿大对农民的扶持政策 | 第31-32页 |
4.4 国外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完善促进保护性耕作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3-38页 |
5.1 完善法律体系 | 第33-34页 |
5.2 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 | 第34页 |
5.3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 第34-35页 |
5.4 政策扶持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技术研究 | 第35页 |
5.5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 第35-36页 |
5.6 建立保险制度 | 第36页 |
5.7 建立保护性耕作补偿机制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