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润西采B区靠界边坡治理规划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3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0-12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边坡治理理论研究发展过程 | 第13-14页 |
1.3.2 边坡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边坡治理措施发展过程 | 第15-16页 |
1.3.4 边坡治理措施现状 | 第16-18页 |
1.4 岩石力学与边坡工程关系 | 第18页 |
1.5 本次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手段 | 第18-21页 |
2 巴润矿业矿山基本地质情况 | 第21-24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21-22页 |
2.1.1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21页 |
2.1.2 采场分区情况 | 第21-22页 |
2.1.3 边坡分区 | 第22页 |
2.1.4 B区基本情况 | 第22页 |
2.2 目前采区状况 | 第22-24页 |
3 软件情况 | 第24-30页 |
3.1 软件Geo-slope简介 | 第24-26页 |
3.1.1 Geo-slope概述 | 第24页 |
3.1.2 Geo-slope/w的优点 | 第24-25页 |
3.1.3 Geo-slope/w的不足 | 第25页 |
3.1.4 模拟分析过程 | 第25-26页 |
3.2 FLAC3D简介 | 第26-28页 |
3.2.1 FLAC3D概述 | 第26页 |
3.2.2 FLAC3D的不足 | 第26页 |
3.2.3 FLAC3D本构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26-28页 |
3.2.4 模拟分析过程 | 第28页 |
3.3 B区岩石力学参数 | 第28-30页 |
3.3.1 内聚力 | 第28页 |
3.3.2 内摩擦角 | 第28页 |
3.3.3 抗拉强度 | 第28-29页 |
3.3.4 容重 | 第29-30页 |
4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0-48页 |
4.1 分析问题 | 第30-31页 |
4.2 判断边坡稳定性的依据 | 第31-32页 |
4.3 建立各区域模型 | 第32-36页 |
4.3.1 1号区域模型 | 第32-34页 |
4.3.2 2号区域模型 | 第34-35页 |
4.3.3 3号区域模型 | 第35-36页 |
4.4 边坡角及开挖体积变化 | 第36-41页 |
4.4.1 1号区域边坡角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4.4.2 2号区域边坡角变化情况 | 第37-39页 |
4.4.3 3号区域边坡角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4.4.4 开挖体积变化 | 第40-41页 |
4.4.5 坡面暴露面积变化 | 第41页 |
4.5 原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4.5.1 1号区域原始边坡情况 | 第41-42页 |
4.5.2 2号典型剖面原始边坡情况 | 第42-43页 |
4.5.3 3号区域原始边坡情况 | 第43页 |
4.6 重新规划之后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4.6.1 1号区域重新规划之后边坡情况 | 第43-45页 |
4.6.2 2号区域重新规划之后边坡情况 | 第45页 |
4.6.3 3号区域重新规划之后边坡情况 | 第45页 |
4.7 边坡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4.8 小结 | 第47-48页 |
5 B区靠界边坡处置规划建议 | 第48-60页 |
5.1 边坡治理概论 | 第48-49页 |
5.2 边坡治理规划建议 | 第49-51页 |
5.2.1 1号区域规划建议 | 第49页 |
5.2.2 2号区域规划建议 | 第49-50页 |
5.2.3 3号区域规划建议 | 第50-51页 |
5.3 靠界爆破 | 第51-52页 |
5.4 削坡 | 第52页 |
5.5 预应力锚杆支护 | 第52-58页 |
5.5.1 预应力锚杆 | 第53-54页 |
5.5.2 预应力锚杆的支护原理 | 第54-55页 |
5.5.3 预应力锚索的组成 | 第55-56页 |
5.5.4 预应力锚杆的锚固参数 | 第56-57页 |
5.5.5 预应力锚杆的施工 | 第57-58页 |
5.6 疏干排水 | 第58页 |
5.7 边坡监测及管理 | 第58-59页 |
5.8 总结 | 第59-60页 |
6 总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