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第三节 研究权力结构转换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人格化权力结构的起源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合法性危机与权威转型 | 第20-25页 |
一、传统型政治权威的瓦解与旧体制的崩溃 | 第20-22页 |
二、法理型政治权威的缺失与新体制的真空 | 第22-23页 |
三、魅力型政治权威的填补与新秩序的重建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超凡魅力的产生和权威化过程 | 第25-28页 |
一、超凡魅力的产生 | 第25-26页 |
二、超凡魅力的权威化过程 | 第26-28页 |
第三节 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形成 | 第28-30页 |
一、政治权力的人格化现象 | 第28-29页 |
二、人格化权力结构的确立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内容和特征 | 第30-38页 |
第一节 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内容 | 第30-36页 |
一、领袖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法定职位与人格化权力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三、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 | 第33-35页 |
四、人格化权力结构的稳固与失衡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人格化权力结构的特征 | 第36-38页 |
一、组织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二、政治权威特征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体制化权力结构的内容与特征 | 第38-47页 |
第一节 体制化权力结构的内容 | 第38-44页 |
一、领导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二、法定职位与体制化权力之间的关系 | 第40-42页 |
三、体制化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 | 第42-43页 |
四、体制化权力结构的稳固与失衡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体制化权力结构的特征 | 第44-47页 |
一、组织形态特征 | 第44-45页 |
二、政治权威特征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权力结构的现状 | 第47-65页 |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权力结构的体制化 | 第47-58页 |
一、移植民主政体的衰败与威权体制的替换 | 第47-49页 |
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与选举民主政体的兴起 | 第49-52页 |
三、一党独大体制的探索和实践 | 第52-58页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权力结构的人格化 | 第58-65页 |
一、选举民主政体下的权力结构人格化现象 | 第58-62页 |
二、一党独大体制下的权力结构人格化现象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制约人格化向体制化转换的因素和对策研究 | 第65-85页 |
第一节 制约人格化向体制化转换的因素 | 第65-73页 |
一、魅力型权威和魅力型领袖 | 第65-70页 |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基础 | 第70-72页 |
三、本土文明和现代政治文化 | 第72-73页 |
第二节 人格化向体制化转换的对策研究 | 第73-85页 |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与实现经济的市场化,奠定转换的前提基础 | 第73-77页 |
二、二元文化结构的现状与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创造转换思想基础 | 第77-79页 |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现状与创建成熟的市民社会,开放转换的基层动力 | 第79-81页 |
四、二元政治结构的现状与开明政治领袖的推动,强化转换的上层动力 | 第8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后记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