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划定的方法与实践--以山西大同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概述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探讨 | 第15-20页 |
2.1 生态红线的概念 | 第15页 |
2.2 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3 生态红线划定的方法 | 第16-20页 |
2.3.1 基本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2.3.2 生态红线划定的现有方法分析 | 第17-18页 |
2.3.3 本研究的方法探索 | 第18-19页 |
2.3.3.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确定 | 第18页 |
2.3.3.2 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确定 | 第18-19页 |
2.3.3.3 禁止开发区的确定 | 第19页 |
2.3.4 生态红线划定 | 第19-20页 |
3 大同市生态红线的划定 | 第20-58页 |
3.1 大同市概况 | 第20-26页 |
3.1.1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3.1.2 社会经济 | 第21页 |
3.1.3 大同市生态建设情况 | 第21-24页 |
3.1.4 大同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4-26页 |
3.2 生态红线划定的原则 | 第26页 |
3.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26-27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3.4 功能区的确定 | 第27-54页 |
3.4.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确定 | 第27-38页 |
3.4.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3.4.1.2 生态功能重要性单因子提取与评价 | 第29-34页 |
3.4.1.3 生态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 第34-38页 |
3.4.2 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确定 | 第38-52页 |
3.4.2.1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3.4.2.2 生态环境敏感性单因子提取与评价 | 第40-47页 |
3.4.2.3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 第47-52页 |
3.4.3 禁止开发区的确定 | 第52-54页 |
3.5 生态功能红线叠加分析 | 第54-55页 |
3.6 大同市生态红线保障措施 | 第55-57页 |
3.6.1 建立管控 | 第55-56页 |
3.6.1.1 生态红线分级分类管控 | 第55-56页 |
3.6.1.2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 第56页 |
3.6.1.3 建设动态监测平台 | 第56页 |
3.6.2 完善法律保障 | 第56-57页 |
3.6.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57页 |
3.7 大同市生态红线实施建议 | 第57-58页 |
4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4.1 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58-59页 |
4.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文献综述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