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分析 | 第8-11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 第8-9页 |
(二) 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 第9-10页 |
1、资产券化产品的发行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特设的机构——特定目的机构 | 第9页 |
2、资产证券化的表现形式为资产出售,而不是债务融资 | 第9-10页 |
3、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信用 | 第10页 |
(三) 资产证券化的法学分析 | 第10-11页 |
二、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主体的相关法律问题 | 第11-18页 |
(一) 特定目的公司与特定目的信托 | 第12页 |
1、特定目的公司 | 第12页 |
2、特定目的信托 | 第12页 |
(二) 我国的特定目的机构 | 第12-14页 |
1、我国构建特定目的公司的法律障碍 | 第13页 |
2、我国构建特定目的信托的法律制度环境 | 第13-14页 |
(三) 我国特定目的信托制度的缺陷 | 第14-16页 |
1、受托机构的责任不清晰 | 第15页 |
2、委托人的权限过大 | 第15-16页 |
3、受益人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16页 |
(四) 我国特定目的信托制度的完善 | 第16-18页 |
1、调整受托人的义务 | 第16-17页 |
2、限制委托人的权利 | 第17页 |
3、增设信托监察人 | 第17-18页 |
三、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效果的相关法律问题 | 第18-27页 |
(一) 真实销售的认定 | 第18页 |
(二) 破产隔离的法律风险 | 第18-19页 |
(三) 我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的实现方式——信托 | 第19-22页 |
(四) 我国破产隔离制度的缺陷 | 第22-25页 |
(五) 我国破产隔离制度的完善 | 第25-27页 |
四、结语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