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2.3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 1.3 创新点 | 第15-17页 |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 2.1 大型购物中心 | 第17-19页 |
| 2.1.1 购物中心 | 第17-18页 |
| 2.1.2 大型购物中心 | 第18-19页 |
| 2.2 购物中心业态组合 | 第19-24页 |
| 2.2.1 购物中心业态 | 第19-21页 |
| 2.2.2 购物中心业态组合 | 第21-24页 |
| 2.3 大型购物中心聚客力 | 第24-26页 |
| 2.3.1 聚客力的概念 | 第24-25页 |
| 2.3.2 业态组合与聚客力的关系 | 第25-26页 |
| 2.4 顾客感知价值 | 第26-30页 |
| 2.4.1 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 | 第26-27页 |
| 2.4.2 顾客感知价值的特征 | 第27-29页 |
| 2.4.3 顾客感知价值与聚客力的关系 | 第29-30页 |
| 3 大型购物中心主体行为关系分析 | 第30-38页 |
| 3.1 大型购物中心主体成员构成 | 第30-33页 |
| 3.1.1 平台企业(运营商) | 第31-32页 |
| 3.1.2 商家(经营商) | 第32页 |
| 3.1.3 消费者 | 第32-33页 |
| 3.2 大型购物中心主体成员提供的价值 | 第33-35页 |
| 3.2.1 平台企业提供的价值 | 第33-34页 |
| 3.2.2 不同业态的商家提供的价值 | 第34-35页 |
| 3.3 大型购物中心主体成员投入产出关系分析 | 第35-38页 |
| 3.3.1 平台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 第35-36页 |
| 3.3.2 商家的投入产出关系 | 第36-38页 |
| 4 大型购物中心动态模型构建 | 第38-44页 |
| 4.1 平台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模型 | 第38-39页 |
| 4.2 商家的投入产出关系模型 | 第39-40页 |
| 4.3 顾客感知价值的计算模型 | 第40-43页 |
| 4.4 商家的进入和退出 | 第43页 |
| 4.5 顾客的进入和退出 | 第43-44页 |
| 5 某大型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模式聚客力分析 | 第44-57页 |
| 5.1 多主体建模方法 | 第44-45页 |
| 5.2 某大型购物中心简介 | 第45-46页 |
| 5.3 某大型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模式聚客力的仿真设置 | 第46-49页 |
| 5.3.1 仿真实验的假设条件 | 第46页 |
| 5.3.2 仿真实验的场景分析 | 第46-47页 |
| 5.3.3 仿真变量及参数设定 | 第47-49页 |
| 5.4 仿真过程及结果 | 第49-54页 |
| 5.4.1 不同业态数量对聚客力的影响 | 第49-52页 |
| 5.4.2 三种业态数量下不同业态组合比例对聚客力的影响 | 第52-54页 |
| 5.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4-57页 |
| 5.5.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 5.5.2 对企业的建议 | 第55-57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7-58页 |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