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古镇保护制度的确立以及保护工作的推进 | 第14页 |
1.1.2 文脉断裂的古镇保护现状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文脉修补”与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2.1 文脉与“文脉修补”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2.1.1 文脉的定义与释源 | 第21-22页 |
2.1.2 文脉的特征 | 第22-23页 |
2.1.3 “文脉修补”视角的提出 | 第23-24页 |
2.2 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相关概念解析 | 第24-25页 |
2.2.1 古镇与古镇区 | 第24-25页 |
2.2.3 空间形态 | 第25页 |
2.3 古镇保护的历程与演变 | 第25-27页 |
2.3.1 国外古镇保护的历程与演变 | 第25-26页 |
2.3.2 国内古镇保护的历程与演变 | 第26-27页 |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研究 | 第27-30页 |
2.4.1 国外实践案例研究 | 第27-28页 |
2.4.2 国内实践案例研究 | 第28-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文脉修补”视角在古镇空间形态保护中的理论框架 | 第31-51页 |
3.1 “文脉修补”与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的关系与意义 | 第31-32页 |
3.1.1 “文脉修补”与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的关系 | 第31页 |
3.1.2 “文脉修补”对于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的意义 | 第31-32页 |
3.2 基于文脉的古镇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分析 | 第32-42页 |
3.2.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32-34页 |
3.2.2 人工环境要素 | 第34-42页 |
3.3 “文脉修补”视角下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的内容 | 第42-43页 |
3.3.1 对于文脉断裂的古镇空间形态修补 | 第42页 |
3.3.2 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 第42-43页 |
3.4 “文脉修补”视角下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的方法与途径 | 第43-50页 |
3.4.1 文化脉络分析 | 第44-45页 |
3.4.2 现状分析与价值评价 | 第45-46页 |
3.4.3 修补式规划设计 | 第46-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4 “文脉修补”视角下鸿畅古镇文化脉络分析以及现状分析与价值评价 | 第51-68页 |
4.1 鸿畅古镇概况与文化脉络分析 | 第51-54页 |
4.1.1 地理区位 | 第51-52页 |
4.1.2 历史沿革 | 第52-54页 |
4.2 文脉视角下的鸿畅古镇现状分析与文化符号整理 | 第54-62页 |
4.2.1 自然环境与山水格局 | 第54页 |
4.2.2 整体空间格局与形态考据 | 第54-55页 |
4.2.3 街巷肌理 | 第55-56页 |
4.2.4 院落布局 | 第56-57页 |
4.2.5 建筑风貌 | 第57-60页 |
4.2.6 文化环境要素 | 第60-62页 |
4.3 鸿畅古镇的价值评价与特征分析 | 第62-63页 |
4.3.1 历史性 | 第62页 |
4.3.2 地域性 | 第62页 |
4.3.3 原真性 | 第62-63页 |
4.4 鸿畅古镇空间形态保护的问题分析 | 第63-66页 |
4.4.1 历史文脉的断裂 | 第63页 |
4.4.2 历史建筑分散,风貌缺乏整体性 | 第63-64页 |
4.4.3 建筑风貌紊乱 | 第64-65页 |
4.4.4 街巷传统肌理的改变 | 第65-66页 |
4.4.5 历史要素遭弃与传统文化的遗失 | 第66页 |
4.5 小结 | 第66-68页 |
5 文脉修补”视角下鸿畅古镇修补式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第68-84页 |
5.1 自然环境的修复与整体空间格局的修补 | 第68-70页 |
5.1.1 自然环境的修复 | 第68-69页 |
5.1.2 整体空间格局的修补 | 第69-70页 |
5.2 街巷肌理的修复 | 第70-72页 |
5.2.1 街巷空间尺度的保护 | 第70-71页 |
5.2.2 街巷立面 | 第71-72页 |
5.2.3 街巷铺地 | 第72页 |
5.3 公共空间的修补与有机重构 | 第72-75页 |
5.3.1 公共空间的修补 | 第72-73页 |
5.3.2 空间体系的有机重构 | 第73-75页 |
5.4 建筑风貌的修补 | 第75-81页 |
5.4.1 保护文物保护单位 | 第75-76页 |
5.4.2 历史建筑的修缮与功能置换 | 第76-77页 |
5.4.3 保留、改善风貌协调建筑 | 第77-78页 |
5.4.4 整治拆除不协调建筑 | 第78-79页 |
5.4.5 恢复重建消失的古建筑 | 第79页 |
5.4.6 新建建筑的引导与把控 | 第79-81页 |
5.5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利用 | 第81-83页 |
5.5.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利用 | 第81-82页 |
5.5.2 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与适应性改变 | 第82-83页 |
5.6 小结 | 第83-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