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一)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专业化”追求 | 第12-14页 |
(二)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 | 第14-15页 |
(三) 督导发展中的争论与“知识”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三、理论框架 | 第17-20页 |
(一) 知识及其社会建构性 | 第17-19页 |
(二) 日常生活的知识基础 | 第19-20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22-29页 |
一、境外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知识的研究 | 第22-25页 |
(一) 对督导者的知识要求 | 第22-23页 |
(二) 有根据的督导实践 | 第23页 |
(三) 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督导 | 第23页 |
(四) 对社会工作督导的整全性理解 | 第23-25页 |
二、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督导研究 | 第25-27页 |
(一) 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与分工 | 第25-26页 |
(二) 社会工作督导的实践模式 | 第26-27页 |
(三) 社会工作督导的人才培养 | 第27页 |
三、总结与评论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29页 |
二、长度访谈法的选取 | 第29-30页 |
三、长度访谈法的操作 | 第30-32页 |
(一) 分析性范畴的回顾 | 第30页 |
(二) 文化范畴的回顾 | 第30-31页 |
(三) 文化范畴的发现 | 第31页 |
(四) 分析性范畴的发现 | 第31-32页 |
四、伦理问题的处理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知识的四种类型 | 第33-48页 |
一、实证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督导知识 | 第33-39页 |
(一) 相信知识的普遍适用性 | 第34-35页 |
(二) 相信督导者具有知识优势 | 第35-36页 |
(三) 督导内容的综合性 | 第36-37页 |
(四) 师徒性质的督导关系 | 第37-38页 |
(五) 程式化的督导过程 | 第38-39页 |
二、反思性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督导知识 | 第39-43页 |
(一) 对“地方性知识”的尊重 | 第40-41页 |
(二) 协同式的督导关系 | 第41-42页 |
(三) 以“理解”为核心的督导技巧 | 第42-43页 |
三、系统取向与实用取向的社会工作督导知识 | 第43-47页 |
(一) 内部督导者与外部督导者 | 第43-44页 |
(二) 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督导知识 | 第44-46页 |
(三) 实用取向的社会工作督导知识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本土社会工作督导知识的社会建构性 | 第48-55页 |
一、个人脉络 | 第48-49页 |
二、机构脉络 | 第49-51页 |
三、社会文化脉络 | 第51-52页 |
四、政治脉络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的知识基础 | 第55-63页 |
一、知识类型与督导者的督导实践 | 第55-56页 |
二、知识类型与机构的督导实践 | 第56-59页 |
(一) “功能视角”的不足 | 第56-57页 |
(二)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策略 | 第57-59页 |
三、知识类型与社会工作督导的制度化建设 | 第59-62页 |
(一) 当前关于督导的主要争论 | 第60-61页 |
(二) 从知识的角度审视上述争论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第63-67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一)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存在四种知识类型 | 第63-64页 |
(二) 社会工作督导知识具有社会建构性 | 第64页 |
(三) 社会工作督导实践的知识基础 | 第64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64-65页 |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65-67页 |
附录1: 中国社会工作督导的政策建制(2009-2018) | 第67-69页 |
附录2: 受访者编码 | 第69-70页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