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学角度的新中式景观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研究范围与目的 | 第12-13页 |
二、概念界定与学理背景 | 第13-19页 |
三、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19-24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新中式景观的艺术渊源 | 第26-47页 |
第一节 新中式景观的产生 | 第26-28页 |
一、公众文化诉求 | 第26-27页 |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27页 |
三、新中式景观的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新中式景观 | 第28-40页 |
一、景观的形式风格 | 第28-32页 |
二、空间营造的方式方法 | 第32-34页 |
三、景观的材料与细部 | 第34-39页 |
四、观景体验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西方现代景观的影响 | 第40-46页 |
一、现代主义建筑与景观设计 | 第40-41页 |
二、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 | 第41-44页 |
三、现代主义景观的启示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新中式景观的发展历程 | 第47-67页 |
第一节 探索之路 | 第47-55页 |
一、城市美化运动下的新中式景观 | 第47-51页 |
二、开放或封闭——形式的讨论 | 第51-55页 |
第二节 新中式景观的兴起 | 第55-66页 |
一、古典园林的转型 | 第55-57页 |
二、九十年代——符号的拼贴实验 | 第57-61页 |
三、价值回归——本体取向的转变 | 第6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新中式景观的艺术创作 | 第67-115页 |
第一节 新中式景观的文化感知 | 第67-80页 |
一、民俗文化 | 第69-71页 |
二、堪舆文化 | 第71-74页 |
三、移民文化 | 第74-76页 |
四、庭院文化 | 第76-80页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再建构 | 第80-89页 |
一、文化表象——符号 | 第80-85页 |
二、场所感 | 第85-89页 |
第三节 审美意境的整体生成 | 第89-105页 |
一、新中式景观意境整体生成规律 | 第90-100页 |
二、新中式景观审美境界的空间观 | 第100-105页 |
第四节 新中式景观的艺术传播 | 第105-114页 |
一、传播者 | 第105-108页 |
二、传播内容 | 第108-109页 |
三、传播媒介 | 第109-111页 |
四、受众 | 第111-112页 |
五、传播效果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四章 新中式景观的艺术价值 | 第115-146页 |
第一节 新中式景观的美学价值 | 第115-123页 |
一、和谐之“真” | 第115-119页 |
二、合目的性的“善” | 第119-122页 |
三、折中的“美”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新中式景观的生态学价值 | 第123-131页 |
一、“天人合一”观 | 第123-126页 |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艺术 | 第126-127页 |
三、新中式景观艺术的生态学价值 | 第127-131页 |
第三节 新中式景观的审美文化心理 | 第131-141页 |
一、审美距离与接受心境 | 第131-135页 |
二、新中式景观的审美心理层次 | 第135-141页 |
第四节 新中式景观美学评价体系及展望 | 第141-145页 |
一、美学评价标准 | 第141-142页 |
二、如何建立合理的新中式景观评价体系 | 第142-143页 |
三、新中式景观的未来之路 | 第143-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结论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清单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