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中的景观规划研究--以宜宾市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城市滨水空间当前面临的问题第14-15页
        1.1.2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第15页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5页
        1.2.1 研究范围第15页
        1.2.2 研究对象第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9页
    1.5 研究设计第19-23页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页
        1.5.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3 研究框架第20-22页
        1.5.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第23-30页
    2.1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第23页
    2.2 城市滨水空间的分类第23-24页
    2.3 城市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第24-26页
        2.3.1 小气候条件第24页
        2.3.2 声环境第24-25页
        2.3.3 光环境第25页
        2.3.4 生态环境第25页
        2.3.5 水利水文条件第25-26页
    2.4 支撑研究的基础理论第26-30页
        2.4.1 城市空间理论第26页
        2.4.2 景观设计理论第26-27页
        2.4.3 景观生态学第27-30页
第3章 城市滨水空间的组织与构成第30-44页
    3.1 空间规划布局第30-32页
        3.1.1 用地形态组织第30-31页
        3.1.2 整体布局规划第31-32页
    3.2 景观序列组织第32-34页
        3.2.1 纵向序列第32-33页
        3.2.2 横向序列第33-34页
        3.2.3 垂直序列第34页
    3.3 景观空间组织第34-40页
        3.3.1 开放空间塑造第34-35页
        3.3.2 亲水空间营造第35-36页
        3.3.3 视觉空间组织第36-38页
        3.3.4 文化空间营造第38-39页
        3.3.5 景观空间组织第39-40页
    3.4 滨水区空间构成第40-44页
        3.4.1 公共活动空间第40页
        3.4.2 生态环境空间第40-41页
        3.4.3 视觉艺术空间第41-42页
        3.4.4 滨水文化空间第42-44页
第4章 城市滨水空间重构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第44-63页
    4.1 城市滨水景观相关概念第44页
    4.2 重构滨水空间的实践前景第44-45页
        4.2.1 重构滨水空间的现实意义第44页
        4.2.2 重构滨水空间与景观规划的关系第44-45页
    4.3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理念第45-46页
        4.3.1 生态保护第45页
        4.3.2 现代景观与传统文化融合第45页
        4.3.3 可持续发展观第45-46页
        4.3.4 创新理念第46页
    4.4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第46-48页
        4.4.1 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第46-47页
        4.4.2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趋势第47页
        4.4.3 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趋势第47-48页
        4.4.4 景观元素的多样化趋势第48页
    4.5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第48-50页
        4.5.1 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成熟第49页
        4.5.2 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第49页
        4.5.3 地方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第49-50页
        4.5.4 滨水空间功能单一性第50页
    4.6 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相关原则第50-56页
        4.6.1 因地制宜原则第50页
        4.6.2 空间整体性原则第50-51页
        4.6.3 延续性原则第51-52页
        4.6.4 公众共享参与性原则第52页
        4.6.5 功能布局多样化原则第52-53页
        4.6.6 内外交通便捷快速原则第53-54页
        4.6.7 自然性原则第54-56页
    4.7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模式第56-57页
        4.7.1 整体模式第56页
        4.7.2 生态模式第56-57页
        4.7.3 人文化模式第57页
    4.8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要素第57-59页
        4.8.1 科学规划布局第58页
        4.8.2 自然生态环境第58页
        4.8.3 多样性与差异性第58页
        4.8.4 保持地形原貌第58-59页
        4.8.5 地方文化特色第59页
    4.9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重点第59-63页
        4.9.1 绿化设计第59-60页
        4.9.2 岸堤设计第60-61页
        4.9.3 交通设计第61-62页
        4.9.4 建筑设计第62-63页
第5章 实践与探索—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第63-84页
    5.1 项目背景第63-65页
        5.1.1 区位第63页
        5.1.2 自然环境第63-64页
        5.1.3 项目缘起第64-65页
    5.2 滨水空间现状第65-69页
        5.2.1 水体第65-66页
        5.2.2 驳岸第66-67页
        5.2.3 道路第67-68页
        5.2.4 植被第68-69页
    5.3 宜宾市南岸三江口滨水空间景观规划第69-82页
        5.3.1 规划理念与设计方法第69-71页
        5.3.2 确定景观规划结构第71-72页
        5.3.3 确定主题景观设计要素第72-77页
        5.3.4 分区设计第77-81页
        5.3.5 植物设计第81-82页
    5.4 项目不足第82-83页
        5.4.1 存在的问题第82页
        5.4.2 缺乏评价标准第82-83页
        5.4.3 缺乏管理措施第83页
    5.5 改进建议第83-84页
        5.5.1 建立评价标准第83页
        5.5.2 完善基础资料第83页
        5.5.3 明确管理措施第83-8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研究结论第84页
    6.2 研究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既有砌石挡土墙网锚联合加固措施的有限元分析
下一篇:深基床块石体在地基中的嵌入变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