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六自由度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1.1 工业机器人及其教育的发展第15-16页
        1.1.2 虚拟实验室第16-17页
        1.1.3 虚拟现实技术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2 虚拟现实开发软件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3 虚拟现实开发语言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4 虚拟实验室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1.2.5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的研究现状第25-27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7-31页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8-30页
        1.3.2 课题研究内容第30页
        1.3.3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4 本章总结第31-33页
2 虚拟实验室框架和设计流程第33-43页
    2.1 基于虚拟技术的虚拟实验室理论框架第33-35页
        2.1.1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第33-34页
        2.1.2 虚拟实验室的技术模型第34页
        2.1.3 虚拟实验室的理论框架第34-35页
    2.2 创建虚拟实验室的一般原则第35-37页
    2.3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流程第37-41页
        2.3.1 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和性能分析第37-39页
        2.3.2 虚拟实验室的内容分析第39-40页
        2.3.3 虚拟实验室的结构分析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3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和三维建模研究第43-73页
    3.1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建构模型第43-50页
        3.1.1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开发框架第43-44页
        3.1.2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硬件系统第44-45页
        3.1.3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软件系统第45-50页
    3.2 基于Qt和Ogre3D的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系统研究第50-58页
        3.2.1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系统开发工具第50-53页
        3.2.2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系统模块化功能结构第53-54页
        3.2.3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系统模块化功能实现方法第54-58页
    3.3 基于Ogre3D的工业机器人三维建模研究第58-65页
        3.3.1 工业机器人主要结构第58-59页
        3.3.2 机器人三维模型的建立与转换第59-65页
    3.4 虚拟环境中机器人三维模型显示方法第65-70页
        3.4.1 虚拟环境的创建和初始化第66-68页
        3.4.2 虚拟机器人模型的显示与初始化第68-70页
    3.5 机器人虚拟实验室整体系统展示第70-71页
    3.6 小结第71-73页
4 坐标变换虚拟实验系统第73-87页
    4.1 坐标变换的数学模型第73-78页
        4.1.1 齐次变换矩阵第73-76页
        4.1.2 Denavit-Hartenber方法第76-78页
    4.2 坐标变换虚拟实验第78-84页
        4.2.1 Euler-angle教学实验第79-80页
        4.2.2 RPY角变换虚拟实验第80-81页
        4.2.3 转轴/角度变换虚拟实验第81-82页
        4.2.4 单位四元数变换虚拟实验第82-83页
        4.2.5 DH参数虚拟实验第83-84页
    4.3 教学效果实验对比第84-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5 六自由度机器人运动学虚拟实验系统第87-129页
    5.1 六自由度机器人连杆描述及虚拟实现第87-90页
        5.1.1 数学模型第87-89页
        5.1.2 虚拟实现过程第89-90页
    5.2 正运动学虚拟实验第90-95页
        5.2.1 正运动学数学模型第90-91页
        5.2.2 正运动学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第91-92页
        5.2.3 正运动学虚拟实验实例第92-95页
    5.3 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虚拟实验第95-108页
        5.3.1 六自由度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第95-99页
        5.3.2 判别空间某位姿是否位于机器人工作空间第99-106页
        5.3.3 判断空间某一位姿是否位于机器人工作空间虚拟实验第106-108页
    5.4 逆运动学虚拟实验第108-115页
        5.4.1 逆运动学数学模型第109-112页
        5.4.2 逆运动学虚拟实验系统第112-115页
    5.5 速度分析虚拟实验第115-121页
        5.5.1 机器人雅各比矩阵第116-117页
        5.5.2 正向速度数学模型第117页
        5.5.3 逆向速度数学模型第117-118页
        5.5.4 机器人速度虚拟实验第118-121页
    5.6 奇异性分析虚拟实验第121-127页
        5.6.1 奇点解耦分析第122-123页
        5.6.2 腕关节奇异第123页
        5.6.3 臂关节奇异第123-124页
        5.6.4 机器人奇异性虚拟实验第124-127页
    5.7 小结第127-129页
6 六自由度机器人动力学虚拟实验系统第129-149页
    6.1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第129-138页
        6.1.1 考虑关节电机的动力学模型第129-131页
        6.1.2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第131-137页
        6.1.3 数学模型分析第137-138页
    6.2 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第138-139页
    6.3 正向动力学虚拟实验第139-144页
    6.4 逆向动力学虚拟实验第144-148页
    6.5 小结第148-14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49-153页
    7.1 结论第149-150页
    7.2 创新点第150页
    7.3 展望第150-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1页
致谢第161-163页
作者简介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快速测试进化形态的模块化机器人研究
下一篇:B型主动脉夹层301分型与主动脉人工智能云平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