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导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12页 |
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国内外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 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6-23页 |
(一) 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 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16页 |
2. 生态系统理论的分层 | 第16-18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 A学校三年级至六年级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总体情况 | 第19-20页 |
2. 访谈对象 | 第20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 流动儿童 | 第20-21页 |
2. 学校适应 | 第21页 |
3. 学校社会工作 | 第21-22页 |
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第22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1页 |
(一)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问题 | 第23-27页 |
1. 学习适应困难 | 第23-24页 |
2. 行为适应能力较差 | 第24-25页 |
3. 情绪不稳定,心理孤独感较强 | 第25-26页 |
4. 师生关系疏远 | 第26页 |
5 同伴关系不适 | 第26-27页 |
(二)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原因 | 第27-31页 |
1. 流动儿童自身因素 | 第27-28页 |
2. 学校因素 | 第28页 |
3. 同伴群体因素 | 第28页 |
4. 家庭环境因素 | 第28-29页 |
5. 社会支持因素 | 第29-31页 |
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需求分析 | 第31-34页 |
(一) 流动儿童自身的内在需求 | 第31-32页 |
1. 适应新的学习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 第31页 |
2. 培养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31页 |
3. 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 第31页 |
4. 有效管理情绪,关注心理健康发展 | 第31-32页 |
(二) 流动儿童对学校、同伴、家庭的需求 | 第32-33页 |
1. 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 | 第32页 |
2. 与同伴融洽相处,尽快融入同伴群体 | 第32页 |
3. 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改变家庭教育模式 | 第32-33页 |
(三) 流动儿童对社区、社会组织、政府的需求 | 第33-34页 |
1. 尽快融入新的社区环境 | 第33页 |
2. 社会组织的帮助与支持 | 第33页 |
3. 积极倡导政府政策的制定 | 第33-34页 |
五、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第34-42页 |
(一)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学校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二) 以流动儿童为主体,协助加强系统之间的互动 | 第35-38页 |
1. 针对流动儿童本身的入手 | 第35-36页 |
2. 加强服务对象与同伴群体的互动 | 第36-37页 |
3. 加强服务对象与家长的互动 | 第37页 |
4. 加强服务对象与老师的联系 | 第37-38页 |
(三) 帮助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系 | 第38-39页 |
1. 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 第38页 |
2. 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 第38-39页 |
(四) 改进资源分配方式,促进各系统协同发展 | 第39-42页 |
1. 从组织机构制度层面 | 第40页 |
2. 从社会文化的层面 | 第40页 |
3 从政府支持与推广的层面 | 第40-42页 |
六、总结与反思 | 第42-44页 |
(一) 总结 | 第42-43页 |
(二) 反思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1 | 第47-49页 |
附录2 | 第49-52页 |
附录3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