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界定 | 第14-16页 |
二、 域外法中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的方式 | 第16-22页 |
(一) 非法证据排除 | 第16-17页 |
(二) 终止诉讼 | 第17-18页 |
(三) 撤销原判 | 第18-19页 |
(四) 诉讼行为无效 | 第19页 |
(五) 解除羁押 | 第19-22页 |
三、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1.1996 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 第22页 |
2.2012 年刑诉法修正案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23-28页 |
1.程序性违法行为的识别几率低 | 第24-25页 |
2.现有程序性制裁措施存在缺陷 | 第25-27页 |
3.现有的程序性制裁方式单一 | 第27-28页 |
(三) 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1.立法者忽略了权力的异化 | 第28-29页 |
2.重视控制犯罪大于保障人权 | 第29-30页 |
四、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设想 | 第30-40页 |
(一) 提高程序性违法的识别几率 | 第30-34页 |
1.完善诉讼参与人参与诉讼机制 | 第30-31页 |
2.建立全程录音录像制度 | 第31-32页 |
3.建立新的举证责任制度 | 第32-33页 |
4.完善直接言辞证据制度 | 第33-34页 |
(二) 完善现有的程序性制裁制度 | 第34-37页 |
1.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5-36页 |
2.完善发回重审机制 | 第36-37页 |
(三) 增加新的程序性制裁方式 | 第37-40页 |
1.确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 第37-38页 |
2.确立诉讼终止制度 | 第38页 |
3.确立从轻量刑制度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