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 第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8-9页 |
·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4页 |
·保险和保险市场 | 第9-11页 |
·保险中介和保险公估 | 第11-12页 |
·保险监管 | 第12-14页 |
2 保险公估概述 | 第14-18页 |
·保险公估的起源 | 第14页 |
·保险公估人的分类 | 第14-15页 |
·境外主要国家保险公估制度概览 | 第15-18页 |
·保险公估业监管制度 | 第15-16页 |
·公估的市场定位 | 第16-17页 |
·公估人的种类 | 第17页 |
·保险公估人的级别 | 第17-18页 |
3 保险公估业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主要作用 | 第18-26页 |
·保险公估人的性质和特点 | 第18-19页 |
·保险公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第19页 |
·保险公估是保险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19-23页 |
·保险公估是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23-24页 |
·公估是有效缓解保险行业矛盾,构建保险行业共生文化的需要 | 第24-26页 |
4 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阶段划分及产业周期分析 | 第26-36页 |
·中国保险公估业历史回顾 | 第26-30页 |
·导入期(1949年以前) | 第26-27页 |
·停滞期(1949-1978年) | 第27页 |
·恢复期(1979-1992) | 第27页 |
·探索期(1993-1995) | 第27-28页 |
·规范期(1996年-2002) | 第28-29页 |
·快速成长期(2003年-至今) | 第29-30页 |
·中国保险公估业的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第30-36页 |
·经验判断法 | 第31-33页 |
·曲线判断法 | 第33-35页 |
·销售增长率法 | 第35-36页 |
5 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 第36-53页 |
·公估行业宏观环境分析(G-PEST模型) | 第36-42页 |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经济环境 | 第38-40页 |
·社会文化环境 | 第40-42页 |
·技术发展环境 | 第42页 |
·微观环境分析 | 第42-53页 |
·产业竞争性分析 | 第42-50页 |
·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 第50-53页 |
6 我国公估业发展环境综合分析及其战略、营销策略选择 | 第53-74页 |
·保险公估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第53-60页 |
·保险公估的主要业务来源----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发展 | 第60-63页 |
·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空间预测 | 第63-67页 |
·汽车行业的发展将成为保险公估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因 | 第67-69页 |
·保险公估行业中企业的战略选择 | 第69-72页 |
·成长期保险公估企业的营销策略 | 第72-74页 |
7 保险公估行业的产业战略环境分析 | 第74-80页 |
·产业经济特性分析 | 第74-75页 |
·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K.S.F) | 第75页 |
·产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 | 第75-80页 |
8 保险公估业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 第80-94页 |
·保险公估产品不断创新,由简单向全覆盖、多元化发展 | 第80-81页 |
·公估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 第81页 |
·公估发展路径不断创新,并购整合成为企业快速发展之路 | 第81-84页 |
·保险公估业整合的基本模式、主要路径及其作用 | 第82-83页 |
·保险公估行业并购整合的关键成功因素 | 第83-84页 |
·借助保险产业链整合中的价值创新,保险公估的作用日益凸显 | 第84-86页 |
·保险产业链整合与保险业纵向整合的区别 | 第84-85页 |
·保险产业链整合实现过程中公估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85-86页 |
·运用模块化创新,构建保险公估业在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 | 第86-90页 |
·模块的概念、特点和设计规则 | 第86-87页 |
·保险产业链模块化的实现方式 | 第87页 |
·保险产业链模块化的实现步骤 | 第87-88页 |
·公估模块化创新在保险产业链整合中的作用 | 第88-90页 |
·理赔制度的创新成为推动保险公估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 | 第90-91页 |
·汽车业的发展和交强险理赔服务模式的创新成为保险公估社会化的重要基础 | 第91页 |
·公估服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其他相关产业存在产业融合的趋势 | 第91-94页 |
·保险公估业与汽车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 第92页 |
·保险公估业与医疗产业的产业融合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后记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