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前言 | 第11-22页 |
1.1 无花果属(FicusL.)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 Frutescentiae亚组(Ficussubgen.Ficussect.Ficus)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1.2.1 Frutescentiae亚组经典分类处理 | 第14-17页 |
1.2.2 Frutescentiae亚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7-19页 |
1.2.3 Frutescentiae亚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2-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33页 |
2.2.1 性状的选择 | 第23-24页 |
2.2.2 数据的获取 | 第24页 |
2.2.3 数据的编码 | 第24-31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33-54页 |
3.1 结果 | 第33-47页 |
3.1.1 营养体性状分析 | 第33页 |
3.1.2 雌株性状分析结果 | 第33-37页 |
3.1.3 雄株性状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3.1.4 R型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41-47页 |
3.2 结论与讨论 | 第47-54页 |
3.2.1 天仙果复合群及其近缘种的聚类树与分子系统树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3.2.2 天仙果复合群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学性状评价 | 第48-50页 |
3.2.3 几个疑难种的分类学思考 | 第50-54页 |
4.总结与展望 | 第54-59页 |
4.1 总结 | 第54-57页 |
4.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Ⅰ本研究所涉及的标本相关信息 | 第67-87页 |
附录Ⅱ 图版 | 第87-98页 |
附录Ⅲ 数值性状的箱形分析 | 第98-102页 |
附录Ⅳ 数据矩阵 | 第102-114页 |
附录Ⅴ 聚类树 | 第114-122页 |
附录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