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亚油酸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量及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英汉缩略语与名词对照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赤潮及赤潮的危害第10-11页
        1.1.1 赤潮发生的机制探讨第10-11页
        1.1.2 赤潮的危害第11页
    1.2 不饱和脂肪酸的定义、性质和种类第11-12页
    1.3 海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第12-13页
    1.4 不饱和脂肪酸作用机理第13页
        1.4.1 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3页
        1.4.2 对酶活的影响第13页
    1.5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5.1 选择藻类的依据第13页
        1.5.2 不饱和脂肪酸的选择第13页
        1.5.3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6 本文研究的目标及基本的线路第14-16页
第二章 基础实验第16-18页
    2.1 藻种来源第16页
    2.2 海水来源第16页
    2.3 F/2 培养基的配制第16-17页
    2.4 藻种的培养及条件第17-18页
第三章 亚油酸对米氏凯伦藻生长量的影响第18-22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18-19页
        3.1.1 实验药品及配制第18页
        3.1.2 实验仪器第18-19页
    3.2 实验方法第19页
        3.2.1 藻细胞密度的测定第19页
        3.2.2 药物浓度设计及分组第19页
        3.2.3 实验数据处理第19页
    3.3 实验结果第19-20页
    3.4 结果分析第20-22页
第四章 亚油酸对米氏凯伦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22-33页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22-24页
        4.1.1 实验药品及配制第22-23页
        4.1.2 试剂配制第23-24页
        4.1.4 实验仪器第24页
    4.2 实验方法第24-28页
        4.2.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第24-25页
            4.2.1.1 POD 粗酶液的提取第24-25页
            4.2.1.2 POD 酶活性的测定第25页
            4.2.1.3 结果计算第25页
        4.2.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第25-26页
            4.2.2.1 CAT 粗酶的提取第25-26页
            4.2.2.2 CAT 酶活的测定第26页
            4.2.2.3 结果计算第26页
        4.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第26-27页
            4.2.3.1 SOD 粗酶的提取第26-27页
            4.2.3.2 SOD 酶活的测定第27页
            4.2.3.3 结果计算第27页
        4.2.4 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第27-28页
            4.2.4.1 粗酶的提取第27-28页
            4.2.4.2 含量的测定第28页
            4.2.4.3 结果计算第28页
            4.2.4.4 数据处理第28页
    4.3 实验结果第28-32页
        4.3.1 亚油酸对米氏凯伦藻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的影响第28-29页
        4.3.2 亚油酸处理后米氏凯伦藻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情况第29页
        4.3.3 亚油酸处理后米氏凯伦藻中过氧化物酶酶活性活变化情况第29-30页
        4.3.4 亚油酸处理后米氏凯伦藻中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第30-31页
            4.3.4.1 亚油酸处理后米氏凯伦藻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情况第30-31页
            4.3.4.2 亚油酸处理后米氏凯伦藻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第31页
        4.3.5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1-32页
    4.4 小结第32-33页
第五章 亚油酸对米氏凯伦藻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第33-38页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33页
        5.1.1 实验药品第33页
        5.1.2 实验仪器设备第33页
    5.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5.3 实验结果第34-37页
        5.3.1 丙酮溶剂处理后的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变化第34页
        5.3.2 经试剂处理后的细胞变化第34-37页
    5.4 分析及讨论第37页
    5.5 小结第37-3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38-39页
    6.1 结论第38页
    6.2 展望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致谢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Real-time方法筛选及验证水稻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中可能抗虫的基因
下一篇:稀土掺杂In2O3反蛋白石大孔结构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