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缩落语与名词对照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转录因子的定义及分类 | 第9页 |
1.2 AP2/EREBP 因子的特点分类及生物学功能 | 第9页 |
1.3 植物抗虫的途径 | 第9-10页 |
1.4 本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基因在 RHT 和 TN1 中的表达差异及讨论 | 第13-34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13-14页 |
2.1.1 水稻品种及培养 | 第13页 |
2.1.2 实验褐飞虱及饲养方法 | 第13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13-14页 |
2.1.4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1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4-25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14-21页 |
2.2.2 引物检测 | 第21-22页 |
2.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22-24页 |
2.2.4 接虫实验 | 第24-25页 |
2.3 结果 | 第25-32页 |
2.3.1 褐飞虱感染前后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28-30页 |
2.3.2 本底表达量有差异及无差异的基因 | 第30-32页 |
2.4 分析和讨论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差异基因的精细化表达谱 | 第34-42页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1.1 水稻品种及培养 | 第34页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4页 |
3.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3 结果 | 第34-40页 |
3.3.1 差异基因表达量的峰值 | 第40页 |
3.3.2 差异基因在 RNT 和 TN1 中的表达差别 | 第40页 |
3.4 讨论 | 第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差异基因在其它品种中的表达 | 第42-45页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2页 |
4.1.1 水稻品种及培养 | 第42页 |
4.1.2 实验褐飞虱及饲养方法 | 第42页 |
4.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2页 |
4.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本文的创新点及展望 | 第45-46页 |
附件 | 第46-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