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2页 |
1.2.1 “文化类电视节目”相关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2 有关具体节目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3 “创新和传播”加上具体节目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案例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概述 | 第14-18页 |
2.1 文化类电视节目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文化类电视节目兴起的背景 | 第14-16页 |
2.3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16-18页 |
2.3.1 从题材内容上分类 | 第16页 |
2.3.2 从表现形式上分类 | 第16-18页 |
第3章 竞赛化模式——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 第18-24页 |
3.1 节目内容分析 | 第18-20页 |
3.1.1 节目主题的原创性 | 第18-19页 |
3.1.2 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性 | 第19页 |
3.1.3 节目选手的多领域性 | 第19-20页 |
3.2 节目形式分析 | 第20-22页 |
3.2.1 独创的节目赛制 | 第20-21页 |
3.2.2 独特的舞美布景 | 第21页 |
3.2.3 独有的表达方式 | 第21-22页 |
3.3 节目创意分析 | 第22-24页 |
3.3.1 标杆人物的形象塑造 | 第22-23页 |
3.3.2 线下传播渠道的推广 | 第23-24页 |
第4章 情感化模式——以《朗读者》为例 | 第24-30页 |
4.1 节目内容分析 | 第24-26页 |
4.1.1 节目主题的真挚性 | 第24-25页 |
4.1.2 节目主持人的感染性 | 第25页 |
4.1.3 节目嘉宾的多层次性 | 第25-26页 |
4.2 节目形式分析 | 第26-28页 |
4.2.1 复合的节目版块 | 第26-27页 |
4.2.2 专业的灯光和舞台 | 第27-28页 |
4.2.3 柔和的表达方式 | 第28页 |
4.3 节目创意分析 | 第28-30页 |
4.3.1 《朗读者》系列丛书热销 | 第28-29页 |
4.3.2 线下朗读亭的渠道推广 | 第29-30页 |
第5章 表演化模式——以《国家宝藏》为例 | 第30-36页 |
5.1 节目内容分析 | 第30-32页 |
5.1.1 节目主题的独特性 | 第30-31页 |
5.1.2 节目讲解员的独创性 | 第31-32页 |
5.1.3 节目嘉宾的多元性 | 第32页 |
5.2 节目形式分析 | 第32-34页 |
5.2.1 表演化的节目表达 | 第32-33页 |
5.2.2 年轻化的宣传推广 | 第33-34页 |
5.2.3 互动化的参与方式 | 第34页 |
5.3 节目创意分析 | 第34-36页 |
5.3.1 专业智囊团馆长助力 | 第34-35页 |
5.3.2 “前世今生”的故事演绎 | 第35-36页 |
第6章 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模式的发展启示 | 第36-43页 |
6.1 节目内容创新的发展启示 | 第36-37页 |
6.1.1 要有人文意识 | 第36页 |
6.1.2 要有观众意识 | 第36-37页 |
6.2 节目的形式创新发展启示 | 第37-39页 |
6.2.1 精美的视听语言 | 第37-38页 |
6.2.2 精致的节目包装 | 第38-39页 |
6.3 节目的创意方式发展启示 | 第39-41页 |
6.3.1 精准的选题 | 第39-40页 |
6.3.2 精确的立意 | 第40-41页 |
6.4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未来展望 | 第41-43页 |
6.4.1 拓宽媒体的宣传渠道 | 第41页 |
6.4.2 提升主持人专业素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