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与传播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一) 新华社第11-13页
        (二) 微信公众号第13-14页
        (三) 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第14-15页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一) 研究目的第15-16页
        (二) 研究意义第16页
    四、研究样本和方法第16-17页
        (一) 研究样本第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创新点及特色第17-19页
第二章 指尖上的国社——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第19-30页
    一、关于“指尖上的国社”第19-20页
    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整体“素描”第20-24页
        (一) 栏目设置第20-22页
        (二) 推文的推送时段及频率第22-23页
        (三) 推文的文本形式第23-24页
    三、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亲民“脸谱”第24-30页
        (一) 温情的话语模式——以“夜读”为例第24-26页
        (二) 小程序看大新闻——以“微悦读”为例第26-27页
        (三) 平民视角讲故事——以“新时代”为例第27-30页
第三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第30-40页
    一、推文的样本选取第30页
        (一) 样本选择第30页
        (二) 参数设定及其说明第30页
    二、推文的内容分析第30-37页
        (一) 推文的来源分析第31-33页
        (二) 推文的议题分析第33-35页
        (三) 推文的属性分析第35-37页
    三、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特点第37-40页
        (一) 注重权威性和多元化的统一第37-38页
        (二) 主动设置议题,关注公共议题第38页
        (三) 突出主流价值观导向第38-40页
第四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报道框架分析第40-55页
    一、高层次的框架分析:重要性与时新性的偏向第40-43页
    二、中层次的框架分析:全方位报道与贴近受众第43-46页
    三、低层次的框架分析:话语表述的视觉化呈现第46-49页
    四、“新华社”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比较分析第49-53页
        (一) 报道差异第49-52页
        (二) 原因分析第52-53页
    五、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分析第55-63页
    一、巧设推文标题,吸引受众阅读第55-58页
        (一) 标题中运用数字和关键词第55-56页
        (二) 标题中适当使用标点符号第56-57页
        (三) 标题中巧设悬念第57-58页
    二、巧用图片视频,传播形式多样第58-60页
        (一) “活”新闻:富有标识度的配图第58-59页
        (二) “动”新闻:视觉与听觉的融合第59-60页
    三、语言风格活泼,话语体系转变第60-62页
        (一) “刚刚体”现象级推文第60-61页
        (二) 话语体系的转变第61-62页
    四、创新互动模式,优化用户体验第62-63页
        (一) 发红包、送流量的互动模式第62页
        (二) 接力点赞、有奖问答的互动模式第62-63页
第六章 关于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思考与借鉴第63-68页
    一、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展困境第63-65页
        (一) 内容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第63-64页
        (二) 传播理念滞后,传播模式固化第64页
        (三) 反馈模式僵化,互动机制单一第64-65页
    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借鉴第65-68页
        (一) 借力母媒,塑造个性品牌第65页
        (二) 保质保量,凭借内容取胜第65-66页
        (三) 风格亲民,贴近用户生活第66-67页
        (四) 注重互动,调动受众参与第67-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爱奇艺自制剧研究
下一篇: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