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管道运输论文--管道维护与检修论文

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断裂理论和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超临界CO_2管道运输的安全性第8-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5 题目来源第12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5页
        1.6.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6.2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超临界CO_2管输工艺及减压波特性研究第15-26页
    2.1 超临界CO_2的性质第15页
    2.2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工艺第15-16页
    2.3 超临界CO_2管道的断裂机理第16-17页
    2.4 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中减压波传播原理第17页
    2.5 超临界CO_2断裂中减压波模型第17-21页
        2.5.1 相特性计算模型第18-19页
        2.5.2 减压波模型的确定第19-20页
        2.5.3 管道运输中CO_2的气源组分第20-21页
    2.6 减压波特性的分析研究第21-24页
        2.6.1 减压波特性的影响因素第21-22页
        2.6.2 杂质对减压波特性的影响第22-23页
        2.6.3 温度对减压波特性的影响第23页
        2.6.4 压力对减压波特性的影响第23-24页
    2.7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含缺陷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扩展理论及控制方法第26-33页
    3.1 超临界CO_2管道的断裂扩展分析第26-29页
        3.1.1 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类型第26页
        3.1.2 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的评定第26-29页
    3.2 超临界CO_2管道的断裂控制理论第29-32页
        3.2.1 预防脆性断裂第29-30页
        3.2.2 抗起裂能力第30-32页
        3.2.3 限制韧性断裂的扩展第32页
    3.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含缺陷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扩展模拟第33-56页
    4.1 研究对象的设定第33-34页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4-35页
        4.2.1 管道模型的建立第34页
        4.2.2 管道轴向裂纹的建立第34-35页
    4.3 边界条件第35-36页
    4.4 管道表面裂纹扩展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第36-55页
        4.4.1 温度对管道表面裂纹扩展的影响分析第36-42页
        4.4.2 内压力对管道表面裂纹扩展的影响分析第42-46页
        4.4.3 应力强度因子的结果分析第46-53页
        4.4.4 J积分的结果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新型管道止裂器设计第56-66页
    5.1 方案的拟定和说明第56页
    5.2 止裂判据第56-57页
        5.2.1 K判据第57页
        5.2.2 止裂系数f第57页
    5.3 钢套式止裂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第57-61页
        5.3.1 钢套式止裂器建模第57-58页
        5.3.2 钢套止裂器的宽度确定第58-60页
        5.3.3 钢套式止裂器厚度的确定第60-61页
    5.4 碳纤维止裂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第61-63页
        5.4.1 碳纤维材料第61页
        5.4.2 碳纤维止裂器的模拟第61-63页
    5.5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止裂器的设计第63-65页
        5.5.1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止裂器的研究第63页
        5.5.2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止裂器的优化第63-64页
        5.5.3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止裂器性能模拟结果第64-65页
        5.5.4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止裂器的设计确定第65页
    5.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建议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场航空器场面轨迹预测和路径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光学遥感震后损毁建筑物提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