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污酸的来源和危害 | 第13-15页 |
1.2.1 污酸的来源 | 第13-14页 |
1.2.2 污酸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废酸的处理现状及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氧化还原法 | 第15页 |
1.3.2 离子交换法 | 第15页 |
1.3.3 吸附法 | 第15-16页 |
1.3.4 生物法 | 第16页 |
1.3.5 溶剂萃取分离 | 第16页 |
1.3.6 膜分离法 | 第16-17页 |
1.3.7 化学沉淀法 | 第17-18页 |
1.4 硫化氢简介 | 第18-20页 |
1.4.1 硫化氢的性质 | 第18-19页 |
1.4.2 硫化氢的制备 | 第19-20页 |
1.5 双极膜电渗析技术 | 第20-26页 |
1.5.1 双极膜的发展及制备 | 第20-21页 |
1.5.2 双极膜电渗析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1.5.3 双极膜电渗析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1.5.4 双极膜电渗析的应用 | 第23-25页 |
1.5.5 双极膜电渗析的优点及不足 | 第25-26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2.1 实验药品 | 第2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29-32页 |
2.3.1 单一铜离子/砷离子在不同浓度硫酸下沉淀的工艺研究 | 第29页 |
2.3.2 铜离子/砷离子的混合液在不同浓度硫酸下同步沉淀的工艺研究 | 第29-30页 |
2.3.3 废酸中多种金属离子同步沉淀的工艺研究 | 第30页 |
2.3.4 铜离子和砷离子的混合液在不同硫酸浓度下分步沉淀的工艺研究 | 第30页 |
2.3.5 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处理废酸的工艺研究 | 第30-32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硫化理论分析 | 第34-42页 |
3.1 Cu-As-S-H_2O系分步硫化理论分析 | 第34-36页 |
3.2 Cu-S-H_2O酸性体系中硫磺生成的pH范围理论计算 | 第36-40页 |
3.2.1 硫化钠在酸性水溶液中生成硫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 第36-38页 |
3.2.2 Cu-S-H_2O酸性体系生成硫磺的分析 | 第38-40页 |
3.3 溶液中[Cu~(2+)]/[Cu~+]与电位关系的理论计算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金属离子硫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42-60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铜离子硫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43-44页 |
4.3 砷离子硫化反应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44-46页 |
4.4 铜离子和砷离子同步硫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46-51页 |
4.4.1 同步硫化铜离子的去除 | 第46-48页 |
4.4.2 同步沉淀砷离子的去除 | 第48-51页 |
4.5 工业制酸装置废酸中多种金属离子同步去除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51-55页 |
4.5.1 不同硫化水平下水合肼用量对铜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2 不同硫化水平下水合肼用量对砷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第53页 |
4.5.3 不同硫化水平下水合肼用量对铁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4 不同硫化水平下水合肼用量对锌离子去除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 铜离子和砷离子分步硫化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55-58页 |
4.6.1 第一步硫化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5-57页 |
4.6.2 第二步硫化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电渗析中试装置处理废酸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60-70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60-62页 |
5.2.1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61-62页 |
5.3 电渗析中试装置以生成硫化氢为目的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62-65页 |
5.3.1 膜堆操作电压的优化 | 第62-63页 |
5.3.2 酸室料液流量的优化 | 第63-64页 |
5.3.3 硫化钠室进料液浓度的优化 | 第64-65页 |
5.4 电渗析中试装置以去除铜离子为目的工艺条件的研究 | 第65-66页 |
5.5 电渗析膜堆处理废酸中试实验的结果 | 第66-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页 |
6.2 创新点 | 第70-71页 |
6.3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