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质量带来的挑战 | 第11-12页 |
1.1.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使命 | 第12-13页 |
1.1.3 中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加强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14-15页 |
1.3.2 TEQSA | 第15页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19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1.6.2 比较研究法 | 第20-21页 |
2 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 | 第21-33页 |
2.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概况 | 第21-23页 |
2.1.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产生 | 第21页 |
2.1.2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现状 | 第21-23页 |
2.2 TEQSA成立的背景 | 第23-26页 |
2.2.1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要求 | 第23-24页 |
2.2.2 澳大利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第24页 |
2.2.3 原有质量保障机构的不足 | 第24-25页 |
2.2.4 布莱德利报告的出现 | 第25-26页 |
2.3 TEQSA的成立与现状 | 第26-33页 |
2.3.1 TEQSA的成立 | 第26-27页 |
2.3.2 TEQSA的组织结构 | 第27-29页 |
2.3.3 TEQSA的人员 | 第29-31页 |
2.3.4 TEQSA的发展 | 第31-33页 |
3 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的运行 | 第33-52页 |
3.1 TEQSA的法律保障-TEQSA2011法案 | 第33-35页 |
3.1.1 TEQSA2011法案的目的 | 第33-34页 |
3.1.2 TEQSA2011法案的内容 | 第34-35页 |
3.1.3 TEQSA2011法案的作用 | 第35页 |
3.2 TEQSA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监管 | 第35-42页 |
3.2.1 TEQSA的监管原则 | 第35-36页 |
3.2.2 基于标准的监管——2015高等教育标准框架(HES2015框架) | 第36-38页 |
3.2.3 基于风险的监管——风险评估框架(RAF) | 第38-42页 |
3.3 TEQSA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手段 | 第42-48页 |
3.3.1 高等教育机构的注册与再注册 | 第42-45页 |
3.3.2 课程的认证与再认证 | 第45-47页 |
3.3.3 投诉处理 | 第47-48页 |
3.4 TEQSA的信息披露 | 第48-52页 |
3.4.1 信息的被动披露 | 第49页 |
3.4.2 信息的主动披露 | 第49-50页 |
3.4.3 信息披露注意事项 | 第50-52页 |
4 总结与启示 | 第52-61页 |
4.1 TEQSA质量保障特征 | 第52-53页 |
4.1.1 强制性 | 第52页 |
4.1.2 权威性 | 第52页 |
4.1.3 独立性 | 第52页 |
4.1.4 公开性 | 第52-53页 |
4.2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第53-55页 |
4.2.1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 | 第53-54页 |
4.2.2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趋势 | 第54-55页 |
4.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55-61页 |
4.3.1 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建设 | 第55页 |
4.3.2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督的法律保障 | 第55-56页 |
4.3.3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人员专业化水平 | 第56-58页 |
4.3.4 加强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跨领域、跨地域合作 | 第58页 |
4.3.5 积极探索精简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 第58-60页 |
4.3.6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的公开 | 第60-61页 |
5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