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从故国想象的失落到精神家园的建构--多丽丝·莱辛的流散意识及其写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引言第11-78页
    第一节 流散、流散作家及其流散写作第12-25页
        一、“流散”的界定及其内涵演变第12-19页
        二、“流散作家”和“流散写作”的历史轨迹第19-25页
    第二节 多丽丝·莱辛的流散经历及其流散写作第25-38页
        一、莱辛的流散经历第25-30页
        二、莱辛的流散写作第30-38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38-71页
        一、国外莱辛研究现状综述第38-50页
        二、国内莱辛研究现状综述第50-56页
        三、国内外莱辛流散研究现状述评第56-71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第71-78页
        一、研究内容第71-72页
        二、研究方法第72-75页
        三、创新点第75-78页
第一章 莱辛流散意识的成因第78-112页
    第一节 家庭的馈赠第78-89页
        一、逃离英格兰:无爱的家园第79-80页
        二、暂住波斯:温暖的驿站第80-83页
        三、梦断非洲:壅域中的囚笼第83-85页
        四、“失去”英格兰:“毁了”的伊甸第85-89页
    第二节 教育的影响第89-94页
        一、母亲的逍遥园:“非正规的”家庭教育第89-91页
        二、南非寄宿学校:打造流散羽翼的工厂第91-94页
    第三节 阅读的熏陶第94-103页
        一、书籍的火炬:照亮莱辛流散之路的灯塔第95-97页
        二、缪斯的花园:滋养莱辛流散意识的沃土第97-103页
    第四节 现实的触动第103-112页
        一、丛林漫游:莱辛流散意识的源泉第103-105页
        二、非洲游历:莱辛流散意识的催化剂第105-106页
        三、左翼小组:许诺归属感的人类大家庭第106-112页
第二章 根的神话:莱辛的帝国流散意识及其流散写作第112-145页
    第一节 彼岸为家:老一代南非白人对“根”的坚守第112-123页
        一、老一代南非白人对英国的理想化第112-115页
        二、老一代南非白人对英国生活模式的坚守第115-119页
        三、老一代南非白人的回归渴望第119-123页
    第二节 亦真亦幻:莱辛对“根的神话”的信与疑第123-136页
        一、莱辛对“故国英格兰”这一“根的神话”的继承第123-126页
        二、莱辛对“故国英格兰”这一“根的神话”的消解第126-136页
    第三节 爱恨交织:狗的多重意象与莱辛对西方文明的复杂态度第136-145页
        一、“凶狗”:莱辛对西方基督教文明二元对立倾向的批判第137-139页
        二、“忠狗”:莱辛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爱之精髓的肯定第139-142页
        三、“善狗”:莱辛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超越第142-145页
第三章 想象的家园:莱辛的非洲流散意识及其流散写作第145-179页
    第一节 “过去是家园”:“非洲病毒”催生的想象的家园第145-157页
        一、童年的乐园:莱辛记忆中的非洲第145-152页
        二、神话国度:莱辛建构的精神家园第152-157页
    第二节 现在是他乡:泰晤士河畔“在家却不感觉在家”的游子第157-171页
        一、“回家”即“失去家”:莱辛战后回到英国成为游子第157-160页
        二、泰晤士河光芒尽失:莱辛“在家却不感觉在家”的原因第160-167页
        三、阶级种族化:莱辛笔下战后英国少数族裔流散群体的双重边缘化第167-171页
    第三节 从过客到归人:莱辛笔下南非白人非洲丛林情结的内涵嬗变第171-179页
        一、殖民前期南非白人的丛林情结:征服丛林、畏惧丛林第172-174页
        二、殖民后期南非白人的丛林情结:热爱丛林、拯救丛林第174-179页
第四章 家在路上:莱辛的世界流散意识及其流散写作第179-216页
    第一节 消失的“榆树下的安全”:全球化时代普遍的流散现象第179-194页
        一、人在旅途:莱辛一生见证的流散大潮第180-187页
        二、“榆树下的安全”:流散者痛失的家园第187-190页
        三、“飘走的土地”:流散者拒斥的根系第190-194页
    第二节 无法抵达的理想家园:历史透镜下人类的流散宿命第194-204页
        一、个人神话:无法触摸的“金色之城”第195-198页
        二、人类神话:无法抵达的“红色之城”第198-201页
        三、宇宙神话:无法逃避的“毁灭之城”第201-204页
    第三节 雪山之巅的火焰人:在流散中升华的越界者第204-216页
        一、穿丧服的新娘:联姻终结的僵化过去第205-208页
        二、异域和声:联姻拯救的国度第208-212页
        三、雪山之巅的火焰人:联姻推动的意识提升第212-216页
第五章 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价值与启示第216-228页
    第一节 莱辛流散意识的演变动因:全球化时代流散作家的流散共性第216-223页
        一、全球化时代流散文学出现井喷现象的原因第216-220页
        二、全球化时代流散作家的积极流散共性第220-223页
    第二节 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223-228页
        一、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23-225页
        二、莱辛流散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25-228页
结论第228-231页
参考文献第231-242页
索引第242-266页
后记第266-26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疏离者形象研究
下一篇:《赤壁赋》的视觉艺术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