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无性系植物种群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无性系植物构件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表型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虎尾草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5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2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 第17页 |
2.2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19-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76页 |
3.1 虎尾草生育期的可塑性 | 第21-22页 |
3.2 无性系大小及构件生长的可塑性与差异性 | 第22-35页 |
3.2.1 丛径的比较 | 第22-24页 |
3.2.2 营养株数量及生物量的比较 | 第24-27页 |
3.2.3 生殖株的数量及其生物量的比较 | 第27-30页 |
3.2.4 无性系分株总数及其生物量的比较 | 第30-33页 |
3.2.5 抽穗率的比较 | 第33-35页 |
3.3 生殖株构件生长与生殖分配的可塑性与差异性 | 第35-51页 |
3.3.1 株高可塑性与差异性 | 第35-37页 |
3.3.2 花序长的比较 | 第37-39页 |
3.3.3 花序枚簇数的比较 | 第39-41页 |
3.3.4 花序生物量的比较 | 第41-43页 |
3.3.5 生殖分配的比较 | 第43-45页 |
3.3.6 生殖生长比率的比较 | 第45-47页 |
3.3.7 千粒重的比较 | 第47-49页 |
3.3.8 结实率的比较 | 第49-51页 |
3.4 根系生长的可塑性与差异性 | 第51-61页 |
3.4.1 根长的比较 | 第51-53页 |
3.4.2 根表面积的比较 | 第53-54页 |
3.4.3 根平均直径的比较 | 第54-56页 |
3.4.4 根体积的比较 | 第56-58页 |
3.4.5 比根长的比较 | 第58-59页 |
3.4.6 根生物量的比较 | 第59-61页 |
3.5 生殖生长数量特征和根生物量分配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61-76页 |
3.5.1 株高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61-63页 |
3.5.2 花序长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3.5.3 花序枚簇数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65-67页 |
3.5.4 花序生物量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67-69页 |
3.5.5 生殖分配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3.5.6 生殖生长比率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70-71页 |
3.5.7 千粒重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71-73页 |
3.5.8 结实率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73-74页 |
3.5.9 根生物量分配和根冠比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 第74-76页 |
4 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