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1.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案 | 第16-108页 |
1.研究对象 | 第16-20页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6页 |
1.2 受试者的选择 | 第16-20页 |
1.2.1 诊断标准 | 第16-18页 |
1.2.2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1.2.3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1.2.4 病例的剔除脱落与处理方式 | 第18-19页 |
1.2.5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9-20页 |
2.研究方法 | 第20-40页 |
2.1 试验流程图 | 第20-21页 |
2.2 研究设计类型 | 第21页 |
2.3 样本含量的估算 | 第21页 |
2.4 随机方法 | 第21-22页 |
2.5 盲法的实施 | 第22页 |
2.6 对照 | 第22页 |
2.7 治疗方案 | 第22-29页 |
2.7.1 分组与选穴 | 第22-23页 |
2.7.2 定位与操作 | 第23-26页 |
2.7.3 辅助针刺点定位与操作 | 第26-27页 |
2.7.4 针具和电针仪 | 第27-28页 |
2.7.5 针刺标准操作流程 | 第28-29页 |
2.7.6 治疗疗程与观察周期 | 第29页 |
2.7.7 合并用药规定 | 第29页 |
2.8 观察指标 | 第29-32页 |
2.8.1 社会人口学及基线指标 | 第29-30页 |
2.8.2 疗效评价指标 | 第30页 |
2.8.3 安全性观察 | 第30-31页 |
2.8.4 研究评价指标 | 第31页 |
2.8.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31-32页 |
2.9 数据管理 | 第32-34页 |
2.9.1 定义原始数据 | 第32页 |
2.9.2 数据记录 | 第32页 |
2.9.3 数据核查 | 第32-33页 |
2.9.4 数据录入与锁定 | 第33-34页 |
2.10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2.10.1 统计分析计划 | 第34页 |
2.10.2 统计分析集 | 第34页 |
2.10.3 主要分析内容和方法 | 第34-35页 |
2.11 研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35-38页 |
2.11.1 研究影响因素的分析及控制 | 第35-36页 |
2.11.2 研究培训 | 第36页 |
2.11.3 依从性的保障 | 第36-37页 |
2.11.4 质量监查 | 第37-38页 |
2.12 伦理学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 第38页 |
2.13 知情同意 | 第38-39页 |
2.14 总结与资料保存 | 第39-40页 |
3.研究结果 | 第40-108页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第40-44页 |
3.1.1 各中心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第40-42页 |
3.1.2 中心效应情况分析 | 第42页 |
3.1.3 病例剔除、脱落情况 | 第42-44页 |
3.2 基线分析 | 第44-51页 |
3.2.1 人口学资料 | 第44-46页 |
3.2.2 实验室检查 | 第46-47页 |
3.2.3 病情资料 | 第47-51页 |
3.3 疗效指标 | 第51-107页 |
3.3.1 主要指标 | 第51-60页 |
3.3.2 次要指标 | 第60-107页 |
3.4 合并用药情况 | 第107页 |
3.5 受试者依从性 | 第107页 |
3.6 不良事件 | 第107-108页 |
讨论 | 第108-138页 |
1.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是指导临床循经取穴的重要理论基础 | 第108-109页 |
2.辨证归经取穴针刺效应研究是对经穴循经特异性规律的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 第109-111页 |
3.研究载体1级原发性高血压的选择依据 | 第111-117页 |
3.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第111-112页 |
3.1.1 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日益显著 | 第111页 |
3.1.2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第111-112页 |
3.1.3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存在局限性 | 第112页 |
3.2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第112-115页 |
3.2.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112-113页 |
3.2.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第113-115页 |
3.2.3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15页 |
3.3 原发性高血压是研究辨证归经取穴的良好载体 | 第115-117页 |
3.3.1 辨证归经取穴是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最主要的选穴方法 | 第115页 |
3.3.2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独具优势但目前仍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 | 第115-117页 |
4.研究设计方案的分析 | 第117-126页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17-118页 |
4.1.1 选择1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 第117页 |
4.1.2 选择40-7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 第117页 |
4.1.3 选择痰湿壅盛型和阴虚阳亢型患者为研究对象 | 第117-118页 |
4.2 试验分组的选择 | 第118-119页 |
4.3 针刺治疗方案的选择 | 第119-124页 |
4.3.1 辨证归经组穴位的选择 | 第119-120页 |
4.3.2 他经取穴组穴位的选择 | 第120-121页 |
4.3.3 非经非穴的选择 | 第121-122页 |
4.3.4 等待治疗组的选择 | 第122-123页 |
4.3.5 电针及参数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4.4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 第124-126页 |
4.4.1 动态血压监测的选择 | 第124-125页 |
4.4.2 动态血压指标的选择 | 第125-126页 |
5.辨证归经取穴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评价 | 第126-138页 |
5.1 辨证归经取穴与等待治疗的疗效差异 | 第126-129页 |
5.2 辨证归经取穴与非经非穴的疗效差异 | 第129-133页 |
5.3 辨证归经取穴与他经取穴的疗效差异 | 第133-136页 |
5.4 辨证归经取穴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优势分析 | 第136-138页 |
结论 | 第138-139页 |
创新与特色 | 第139-14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附件 | 第154-170页 |
附件1:文献综述 | 第154-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附件2: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163-168页 |
附件3:临床试验相关资料 | 第168-169页 |
附件4: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69-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