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动态拨备制度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动态拨备制度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拨备的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2.1.1 拨备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拨备的类型 | 第16-17页 |
2.2 动态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财务会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动态拨备制度的实践模式 | 第22-30页 |
3.1 经济周期累积模式 | 第22-26页 |
3.1.1 经济周期累积模式概述 | 第22页 |
3.1.2 西班牙实践模式 | 第22-25页 |
3.1.3 乌拉圭实践模式 | 第25-26页 |
3.2 基于触发规则模式 | 第26-28页 |
3.2.1 基于触发规则模式概述 | 第26页 |
3.2.2 秘鲁实践模式 | 第26-27页 |
3.2.3 玻利维亚实践模式 | 第27-28页 |
3.3 各国动态拨备实践模式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0页 |
第4章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 第30-37页 |
4.1 我国贷款损失拨备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30-33页 |
4.1.1 财务制度阶段(1988-2001 年) | 第30-31页 |
4.1.2 财务制度与监管制度协同阶段(2001-2003 年) | 第31-32页 |
4.1.3 财务制度与动态监管并行阶段(2003 年至今) | 第32-33页 |
4.2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 第33-36页 |
4.2.1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原因 | 第33-34页 |
4.2.2 我国动态拨备制度基本框架 | 第34-36页 |
4.3 我国动态拨备模式与国际动态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第5章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效果评价 | 第37-47页 |
5.1 动态拨备制度监管指标现状分析 | 第37-40页 |
5.2 动态拨备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40-47页 |
5.2.1 动态拨备制度实施效果宏观趋势分析 | 第40-42页 |
5.2.2 动态拨备制度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 第42-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49页 |
6.2 完善我国动态拨备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9-53页 |
6.2.1 加大银行表外非标资产的监管力度 | 第49页 |
6.2.2 协调不同监管指标的目的冲突 | 第49-50页 |
6.2.3 完善动态拨备信息披露体系 | 第50页 |
6.2.4 建立贷款损失数据库 | 第50页 |
6.2.5 完善监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 第50-51页 |
6.2.6 经济新常态下应适度下调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