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目标偏振特性与探测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典型涂层目标偏振特性建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自然地物背景偏振特性建模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案及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地物目标的反射与偏振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地物目标的反射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 | 第20-21页 |
2.1.2 双向反射比因子(BRF) | 第21-22页 |
2.2 偏振反射机理 | 第22-23页 |
2.3 偏振态测量 | 第23-24页 |
2.4 地物目标的偏振特性 | 第24-26页 |
2.4.1 偏振双向反射分布函数(pBRDF) | 第24-25页 |
2.4.2 涂层目标和自然地物的偏振反射模型 | 第25-26页 |
2.5 偏振辐射传输方程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目标偏振参数获取与偏振实验测量系统 | 第30-42页 |
3.1 反射偏振参数选取 | 第30-32页 |
3.2 全自动偏振探测系统 | 第32-38页 |
3.2.1 系统整体设计 | 第32-33页 |
3.2.2 多角度测量装置 | 第33-34页 |
3.2.3 全自动偏振光谱仪 | 第34-35页 |
3.2.4 主控系统平台设计 | 第35-38页 |
3.3 全自动偏振光谱仪偏振定标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KM理论的涂层表面多参量偏振BRDF模型 | 第42-66页 |
4.1 典型涂层目标的反射特性分析 | 第42-46页 |
4.2 典型涂层表面的偏振特性分析 | 第46-52页 |
4.3 基于Kubelka-Munk理论的多参量偏振BRDF模型建立 | 第52-59页 |
4.3.1 偏振BRDF模型镜面反射分量 | 第52-55页 |
4.3.2 偏振BRDF模型体散射分量 | 第55-58页 |
4.3.3 基于KM理论的多参量偏振BRDF模型 | 第58-59页 |
4.4 模型参数反演及验证 | 第59-65页 |
4.4.1 遗传算法 | 第59-61页 |
4.4.2 模型参数反演 | 第61-62页 |
4.4.3 模型验证 | 第62-63页 |
4.4.4 镜向系数对仿真结果影响分析 | 第63-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自然地物背景的六参量偏振BRDF模型 | 第66-84页 |
5.1 自然地物背景的反射特性分析 | 第66-69页 |
5.2 自然地物背景的偏振反射特性分析 | 第69-72页 |
5.3 自然地物背景的偏振反射模型介绍 | 第72-76页 |
5.4 基于六参量的自然地物背景偏振BRDF模型建立 | 第76-79页 |
5.5 仿真与测量结果对比 | 第79-82页 |
5.5.1 模型参数拟合 | 第79页 |
5.5.2 测量与模型结果对比 | 第79-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目标偏振BRDF测量中天空漫射光扣除方法研究 | 第84-102页 |
6.1 改进的涂层目标偏振BRDF测量方法 | 第84-89页 |
6.1.1 传统的阴影遮挡法 | 第84-87页 |
6.1.2 改进的消除天空漫射光影响方法 | 第87-89页 |
6.2 RT3辐射传输模型 | 第89-96页 |
6.2.1 大气分层模式 | 第91-92页 |
6.2.2 气溶胶层散射信息及其参数化 | 第92-94页 |
6.2.3 模型输入参数 | 第94-95页 |
6.2.4 模型仿真验证 | 第95-96页 |
6.3 消除天空漫射光实验验证 | 第96-100页 |
6.3.1 野外偏振测量实验 | 第96-98页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7.1 总结 | 第102-104页 |
7.1.1 论文内容总结 | 第102-103页 |
7.1.2 论文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7.2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