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林木灾害状况 | 第15-20页 |
1.2.1 国际 | 第15-18页 |
1.2.2 国内 | 第18-20页 |
1.3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 第20-23页 |
1.4 网络科学方法的贡献 | 第23页 |
1.5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第2章 林木虫害的调查、分析与监测 | 第26-43页 |
2.1 林木虫害的监测调查 | 第27-32页 |
2.1.1 调查方法 | 第27-29页 |
2.1.2 林木害虫种群密度估算 | 第29-32页 |
2.2 林木虫害的数据分析 | 第32-35页 |
2.2.1 传统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2.2.2 网络拓扑特征量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2.3 林木虫害的预测 | 第35-38页 |
2.3.1 发生期预测 | 第35-36页 |
2.3.2 发生量与发生范围的预测 | 第36-38页 |
2.4 林木害虫种群动态特征 | 第38-41页 |
2.4.1 昆虫的生活史 | 第38-39页 |
2.4.2 滞育和休眠 | 第39页 |
2.4.3 昆虫的行为 | 第39-41页 |
2.4.4 昆虫的食性 | 第41页 |
2.5 林木虫害运用网络科学研究的可行性 | 第41-43页 |
第3章 林木虫害关系网络模型 | 第43-60页 |
3.1 林木虫害与空间结构关系分析 | 第43-46页 |
3.1.1 林木虫害与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的关系 | 第43-44页 |
3.1.2 林木虫害与自然环境空间因子的关系 | 第44-46页 |
3.1.3 林木虫害受人类活动空间的影响 | 第46页 |
3.2 林木害虫种群动态与竞争 | 第46-52页 |
3.2.1 种群动态 | 第46-50页 |
3.2.2 种群竞争 | 第50-52页 |
3.3 空间影响域网络模型构建 | 第52-55页 |
3.3.1 基本网络模型 | 第52-54页 |
3.3.2 改进网络模型 | 第54-55页 |
3.4 时空影响域网络模型 | 第55-58页 |
3.5 讨论 | 第58-60页 |
第4章 长白山脉林木虫害网络构建与分析 | 第60-75页 |
4.1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60-61页 |
4.2 食叶害虫特征 | 第61-62页 |
4.3 长白山脉植被特征 | 第62页 |
4.4 基于空间影响域基本模型的虫害关系网络 | 第62-68页 |
4.4.1 虫害关系网络生成 | 第62-63页 |
4.4.2 参数优化 | 第63-65页 |
4.4.3 长白山脉虫害关系网络分析 | 第65-68页 |
4.5 基于空间影响域改进模型的虫害关系网络 | 第68-74页 |
4.5.1 网络生成 | 第68-69页 |
4.5.2 长白山脉虫害关系网络分析 | 第69-70页 |
4.5.3 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 第70-71页 |
4.5.4 网络的同配性 | 第71页 |
4.5.5 网络的聚集特性分析 | 第71-72页 |
4.5.6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 | 第72页 |
4.5.7 网络层次结构 | 第72-74页 |
4.6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美国白蛾虫害网络的演化分析 | 第75-110页 |
5.1 美国白蛾基本情况 | 第75-77页 |
5.2 美国白蛾网络无标度特性演化分析 | 第77-87页 |
5.2.1 美国白蛾网络构建 | 第77-79页 |
5.2.2 无标度特性演化分析 | 第79-86页 |
5.2.3 网络平均度的演化 | 第86-87页 |
5.3 节点数的演化 | 第87-90页 |
5.4 网络直径的演化 | 第90-92页 |
5.5 网络重要节点的演化 | 第92-94页 |
5.6 核数演化 | 第94-100页 |
5.6.1 最大核数的演化 | 第94-95页 |
5.6.2 平均核数的演化 | 第95-96页 |
5.6.3 核数概率分布的演化 | 第96-100页 |
5.7 网络匹配系数 | 第100-102页 |
5.8 熵值分析 | 第102-103页 |
5.9 模块度的演化 | 第103-105页 |
5.10 介数演化分析 | 第105-106页 |
5.11 小结 | 第106-110页 |
第6章 松毛虫属虫害网络结构分析 | 第110-122页 |
6.1 松毛虫属害虫特征 | 第110-111页 |
6.2 松毛虫类虫害网络构建 | 第111-113页 |
6.2.1 数据选取 | 第111-112页 |
6.2.2 松毛虫虫害网络 | 第112-113页 |
6.3 网络结构分析 | 第113-120页 |
6.3.1 无标度特征 | 第113页 |
6.3.2 重要节点分析 | 第113-116页 |
6.3.3 平均路径长度 | 第116页 |
6.3.4 平均聚集系数 | 第116页 |
6.3.5 网络的平均度 | 第116-117页 |
6.3.6 网络的结构熵 | 第117页 |
6.3.7 网络的K-核 | 第117-118页 |
6.3.8 虫害发生地区数的变化 | 第118-120页 |
6.3.9 节点介数 | 第120页 |
6.4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7.1 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122-12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附录 | 第129-135页 |
附录A 长白山脉所经市县 | 第129-134页 |
附录B 长白山脉林木害虫分类统计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