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离子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粉体的制备、性能研究与应用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43页 |
2.1 概述 | 第12-13页 |
2.2 抗菌材料的分类、特点与制备 | 第13-23页 |
2.2.1 有机抗菌剂 | 第13-17页 |
2.2.1.1 有机抗菌剂的分类 | 第14页 |
2.2.1.2 非氧化杀菌剂型 | 第14-17页 |
2.2.1.3 氧化型杀菌剂 | 第17页 |
2.2.1.4 有机抗菌剂的特点 | 第17页 |
2.2.2 无机抗菌剂 | 第17-22页 |
2.2.2.1 沸石基银离子抗菌剂 | 第18-19页 |
2.2.2.2 蒙脱石基银离子抗菌剂 | 第19页 |
2.2.2.3 膨润土基银离子抗菌剂 | 第19-20页 |
2.2.2.4 磷酸盐基银离子抗菌剂 | 第20-21页 |
2.2.2.5 可溶性含银玻璃抗菌剂 | 第21-22页 |
2.2.2.6 硅胶基银离子抗菌剂 | 第22页 |
2.2.2.7 银离子抗菌剂的特点 | 第22页 |
2.2.3 二氧化钛抗菌剂 | 第22-23页 |
2.3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与光催化作用 | 第23-39页 |
2.3.1 纳米粉体的液相制备方法 | 第23-30页 |
2.3.1.1 液相沉淀法 | 第23-24页 |
2.3.1.2 溶胶-凝胶法 | 第24-26页 |
2.3.1.3 水热法 | 第26-27页 |
2.3.1.4 溶剂蒸发法 | 第27页 |
2.3.1.5 醇盐水解沉淀法 | 第27-28页 |
2.3.1.6 微乳液法 | 第28-29页 |
2.3.1.7 纳米粒子团聚的控制 | 第29页 |
2.3.1.8 液相制备法的特点 | 第29-30页 |
2.3.2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 | 第30-39页 |
2.3.2.1 氧化钛的抗菌机理 | 第31-33页 |
2.3.2.2 二氧化钛光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2.3.2.3 提高光催化活性的措施 | 第35-37页 |
2.3.2.4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技术 | 第37-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2.5 立题依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抗菌粉体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43-60页 |
3.1 原料 | 第43-44页 |
3.2 制备原理 | 第44页 |
3.3 制备过程与工艺路线 | 第44-49页 |
3.3.1 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 第45页 |
3.3.2 含银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 第45-47页 |
3.3.3 不同硝酸银加入量的抗菌粉体 | 第47-48页 |
3.3.4 使用不同络合剂的抗菌粉体 | 第48页 |
3.3.5 不同凝胶热处理过程的抗菌粉体 | 第48-49页 |
3.4 性能测试 | 第49-58页 |
3.4.1 溶胶-凝胶特性 | 第49-50页 |
3.4.1.1 粘度 | 第49-50页 |
3.4.1.2 差热分析 | 第50页 |
3.4.2 组成分析 | 第50-52页 |
3.4.2.1 X射线衍射(XRD) | 第50-51页 |
3.4.2.2 荧光光谱 | 第51页 |
3.4.2.3 光电子能谱(XPS) | 第51-52页 |
3.4.3 粉体的几何特性 | 第52-54页 |
3.4.3.1 比表面积 | 第52-53页 |
3.4.3.2 扫描电镜 | 第53-54页 |
3.4.4 抗菌性能 | 第54-55页 |
3.4.4.1 灭菌率 | 第54页 |
3.4.4.2 最小抑菌浓度 | 第54-55页 |
3.4.5 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 第55-58页 |
3.4.5.1 急性经口毒性 | 第55页 |
3.4.5.2 眼刺激实验 | 第55-57页 |
3.4.5.3 皮肤刺激实验 | 第57-58页 |
3.5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溶胶-凝胶特性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4.1 加水量和溶胶粘度的关系 | 第60-62页 |
4.2 乙醇和溶胶粘度的关系 | 第62-64页 |
4.3 络合剂对溶胶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凝胶的热处理 | 第65页 |
4.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抗菌性能分析与安全评价 | 第67-81页 |
5.1 抗菌性能 | 第67-73页 |
5.1.1 凝胶热处理制度与MIC | 第67-68页 |
5.1.2 银含量与粉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68-70页 |
5.1.3 络合剂与MIC | 第70页 |
5.1.4 粉体耐热性实验 | 第70-72页 |
5.1.5 粉体的长效抗菌性能 | 第72-73页 |
5.2 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 第73-78页 |
5.2.1 急性经口毒性 | 第73-74页 |
5.2.2 眼刺激实验 | 第74-77页 |
5.2.3 皮肤刺激实验 | 第77-78页 |
5.3 小结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粉体结构分析 | 第81-92页 |
6.1 常温粉体结构分析 | 第81-90页 |
6.1.1 比表面积分析 | 第81-82页 |
6.1.2 SEM分析 | 第82-83页 |
6.1.3 XPS分析 | 第83页 |
6.1.4 XRD分析 | 第83-85页 |
6.1.5 常温粉体抗菌机理 | 第85-90页 |
6.2 高温处后粉体结构 | 第90-91页 |
6.3 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抗菌粉体的应用 | 第92-107页 |
7.1 抗菌陶瓷 | 第92-96页 |
7.1.1 制备工艺 | 第92-94页 |
7.1.2 抗菌性能 | 第94-96页 |
7.1.3 其他性能 | 第96页 |
7.2 抗菌搪瓷 | 第96-98页 |
7.2.1 生产工艺流程 | 第96-97页 |
7.2.2 抗菌性能 | 第97-98页 |
7.3 抗菌聚乙烯 | 第98-105页 |
7.3.1 制备工艺 | 第98-100页 |
7.3.2 抗菌性能 | 第100-104页 |
7.3.3 其他性能 | 第104-105页 |
7.4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7-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