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甘薯(红薯)论文

甘薯CHI基因的克隆分析及“渝紫263”体细胞胚的获得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表第9-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1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第11-21页
        1.1.1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概述第11-16页
        1.1.2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第16-18页
        1.1.3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重要基因的调控第18-21页
    1.2 甘薯概况第21-24页
        1.2.1 甘薯的用途第21-23页
        1.2.2 甘薯组织培养第23-24页
    1.3 甘薯基因工程第24-31页
        1.3.1 甘薯的遗传转化第24-26页
        1.3.2 甘薯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第26-29页
        1.3.3 尚待解决的问题第29-31页
第2章 绪论第31-33页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页
    2.2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第31-32页
    2.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3章 材料与方法第33-49页
    3.1 材料第33-36页
        3.1.1 植物材料第33页
        3.1.2 菌株第33页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33-34页
        3.1.4 主要培养基第34-36页
    3.2 方法第36-49页
        3.2.1 IbCHI的克隆与分析第36-45页
        3.2.2 甘薯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的获得第45-49页
第4章 结果与分析第49-59页
    4.1 甘薯CHI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9-55页
        4.1.1 IbCHI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及分析第49-51页
        4.1.2 IbCHI同源性分析第51-53页
        4.1.3 IbCHI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第53页
        4.1.4 IbCHI蛋白三级结构预测第53-54页
        4.1.5 IbCHI的组织表达分析第54-55页
    4.2 甘薯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第55-59页
        4.2.1 甘薯无菌苗快繁体系的建立第56页
        4.2.2 甘薯胚性细胞的诱导第56页
        4.2.3 甘薯植株再生第56-5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牛输卵管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的建立
下一篇:咪唑乙烟酸对映体对水稻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的选择性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