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企业敏捷化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3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9-10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1.1.3 信息技术的应用 | 第11页 |
1.1.4 市场趋势分析 | 第11-12页 |
1.1.5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精益生产理论 | 第14-15页 |
1.3.2 集成管理理论 | 第15-16页 |
1.3.3 敏捷制造理论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章节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9-30页 |
2.1 信息集成管理模式 | 第19-22页 |
2.1.1 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2.1.2 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的特征 | 第21-22页 |
2.1.3 信息集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 第22页 |
2.2 精益生产理论 | 第22-25页 |
2.2.1 丰田生产方式 | 第22-23页 |
2.2.2 精益生产模式 | 第23-24页 |
2.2.3 “IE+IT”集成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 敏捷制造理论 | 第25-27页 |
2.3.1 敏捷制造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敏捷制造模式 | 第26-27页 |
2.4 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制造企业创新路径设计与选择 | 第30-54页 |
3.1 传统型企业向敏捷型企业转变的多路径模型 | 第30-35页 |
3.1.1 概念的界定 | 第30-31页 |
3.1.2 模型介绍 | 第31页 |
3.1.3 传统型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理论的缺陷 | 第31-32页 |
3.1.4 企业创新结构模型设计 | 第32-35页 |
3.2 企业创新模型应用分析 | 第35-44页 |
3.2.1 精益性评价体系 | 第35-41页 |
3.2.2 集成性评价体系 | 第41-42页 |
3.2.3 敏捷性评价体系 | 第42-44页 |
3.3 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 第44-52页 |
3.3.1 “一步走”的路径 | 第44-45页 |
3.3.2 “两步走”的路径 | 第45-50页 |
3.3.3 “三步走”的路径 | 第50-52页 |
3.4 企业创新权变路径选择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企业关键创新路径的实现策略 | 第54-62页 |
4.1 企业关键创新路径精益性改善实现策略 | 第54-55页 |
4.1.1 精益生产实施的要素 | 第54-55页 |
4.1.2 实施精益生产模式的原则 | 第55页 |
4.2 企业关键创新路径精益性改善实现策略 | 第55-58页 |
4.2.1 基于IE+IT 的集成管理创新架构 | 第55-56页 |
4.2.2 IE+IT 架构中的IT 应用 | 第56-58页 |
4.3 敏捷制造模式的具体实现方法 | 第58-62页 |
4.3.1 敏捷理念的构造 | 第58-59页 |
4.3.2 基于IE+IT 的敏捷化实现策略 | 第59-62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RE 公司敏捷化创新研究 | 第62-75页 |
5.1 公司简介 | 第62页 |
5.2 公司技术与产品能力分析 | 第62-63页 |
5.3 公司生产制造水平评价 | 第63-67页 |
5.3.1 精益性水平的评价 | 第63-65页 |
5.3.2 信息化集成性水平量化评价 | 第65-66页 |
5.3.3 敏捷性水平量化评价 | 第66-67页 |
5.4 RE 公司企业转型路径措施与成果 | 第67-73页 |
5.5 后续展望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