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再平衡回路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模拟再平衡回路 | 第8-9页 |
1.2.2 脉冲再平衡回路 | 第9页 |
1.2.3 数字再平衡技术 | 第9-10页 |
1.3 本论文研究重点 | 第10页 |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结构特点与动力学模型 | 第12-21页 |
2.1 动力调谐陀螺仪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2.2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动力学模型 | 第13-16页 |
2.2.1 坐标系的选取 | 第13-14页 |
2.2.2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运动方程 | 第14-15页 |
2.2.3 动力调谐陀螺仪的开环传递函数 | 第15-16页 |
2.3 再平衡回路的耦合与解耦 | 第16-20页 |
2.3.1 耦合与解耦理论 | 第16-17页 |
2.3.2 全解耦的实现方法 | 第17-18页 |
2.3.3 控制解耦的实现 | 第18-19页 |
2.3.4 输出解耦的实现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数字再平衡回路系统整体设计方案及硬件实现 | 第21-35页 |
3.1 再平衡回路的设计原则 | 第21页 |
3.2 传统模拟再平衡回路介绍 | 第21-22页 |
3.3 数字再平衡回路设计方案 | 第22-23页 |
3.3.1 再平衡回路设计方案 | 第22-23页 |
3.3.2 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与A/D、D/A 的选择 | 第23页 |
3.4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23-34页 |
3.4.1 信号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 第24-27页 |
3.4.2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 第27-32页 |
3.4.3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 第32-33页 |
3.4.4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35-56页 |
4.1 软件整体流程概述 | 第35-36页 |
4.2 IQmath 的应用 | 第36-38页 |
4.2.1 IQmath 简介 | 第36-37页 |
4.2.2 需添加的文件 | 第37页 |
4.2.3 IQmath 在程序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4.3 模数转换模块 | 第38-43页 |
4.3.1 ADC 模块简介 | 第38页 |
4.3.2 时钟配置与初始化 | 第38-39页 |
4.3.3 数据的接收 | 第39-40页 |
4.3.4 ADC 校准程序设计及校准原理分析 | 第40-42页 |
4.3.5 幅值变换程序设计 | 第42-43页 |
4.4 解耦设计 | 第43-45页 |
4.4.1 模拟校正装置的离散化 | 第43-44页 |
4.4.2 控制解耦的实现 | 第44-45页 |
4.5 数字校正程序设计 | 第45-47页 |
4.5.1 PID 控制原理 | 第45-46页 |
4.5.2 数字PID 控制算法 | 第46-47页 |
4.5.3 PID 算法程序实现 | 第47页 |
4.6 数模转换程序设计 | 第47-52页 |
4.6.1 SPI 模块介绍 | 第47-48页 |
4.6.2 DAC7634 接口分析 | 第48-49页 |
4.6.3 DSP 接口配置 | 第49-51页 |
4.6.4 数摸转换程序 | 第51-52页 |
4.7 上位机通信程序 | 第52-55页 |
4.7.1 SCI 串行通信接口简介 | 第52-53页 |
4.7.2 SCI 引脚配置与初始化程序设计 | 第53-54页 |
4.7.3 SCI 发送子函数 | 第54-5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数字再平衡回路系统测试 | 第56-60页 |
5.1 动力调谐陀螺仪实验测试平台 | 第56-57页 |
5.2 动力调谐陀螺仪再平衡回路标度因数测试 | 第57-58页 |
5.3 动力调谐陀螺仪漂移测试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0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